本网讯(图书馆)11月29日晚上7点,敬文讲坛2019年第九讲(总第122讲)在花津校区会议中心第三报告厅举行。此次特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先生为广大师生做题为《“China”的来源与‘支那’的变味——中外关系史的一个视角》的讲座。讲座由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刘道胜教授主持,全校三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胡阿祥教授首先引入了“中国”名称,指出“中”是地理概念,“国”是一个国家的城池和土地,“中国”在古代是地理概念、文化概念、民族概念。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发现了最早的、组字成文的“中国”两个字,指出“中国”概念的出现至少有三千一百年。接着,胡教授解释了“中国”的域外称谓,指出现在用得最多的就是来源于古印度梵文的China,cina来源于秦,cin是秦的读音,a是后缀。胡先生认为,China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很多问题。坊间流传的China是中国,小写的china是瓷器,中国之名来自瓷器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因果关系倒置的误读。胡教授指出瓷器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印度称中国为China是前5世纪文献中才看到的,而中国成熟的瓷器3世纪才出现,相差八百年。最后,胡教授介绍了cina转译情况,指出其在汉译佛典和中国僧人著述中最常见的翻译为“支那”和“震旦”,并从中外关系史的视角解释了“支那”的变味。
讲座提问环节,胡阿祥教授就南京城墙砖铭文数据库建设及南京古城文创开发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
讨论结束后,刘道胜教授做了简要总结,指出阿祥老师的报告发人深思,谈吐风趣幽默,其对于中国古今名称的研究积二十余年之功力,先后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宏文与专著,涉及中国政治史、中国文化史和中外交通史面面面观,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