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回望1998年朱敬文奖助学金在我校首次设立,已悄然走过十个春秋。赭山掩映,敬文园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而花津河畔,敬文图书馆也默默注视着师大莘莘学子走过诗一般的青葱岁月已两个年头了。
2007年我进入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学习。高考的失意曾让我迷失,而面对着自己起初毫不了解的专业,我甚至无法找寻人生的轨迹,梦魇不止。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班会时,辅导员告诉我们,学校设有一个朱敬文奖助学金,对于本科生来说那可是最高的荣誉,而获得它必须要品学兼优。那时我便问自己“我能够获得它么?”这是我进入象牙塔后第一次感受到了目标的存在,是啊,明晰的目标,不竭的动力!大学生活由此正式开始。
在此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渐渐发现身边的同学强者如云,并开始审视自身的不足,常常以谦虚谨慎的标准要求自己,并尽量去发现和学习他人的优点。专业课学习中,我深知仅停留在书本是十分浅薄的,社会科学尤其是像社会学这样一门兼有思辨、实证色彩的科学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系统,所以我抓住课余机会向老师请教热点问题,与同学们探讨有趣的话题。久而久之便积少成多、喜爱上这门学科了。在大学已经过去的三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均取得了班级第一的成绩,并获得了朱敬文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等奖励。学习之余,我积极参加学校里社团、学生会、社联的活动,参与组织了一系列社团的精品活动,并在校、院两级的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社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校优秀社团干部称号以及校挑战杯科技论文作品大赛二等奖等。推动我前进的动力,是设在远处的一个个目标,更是朱敬文先生那种大爱精神的鼓舞。
在过去的五百多个日子里,我时常会遇到有很多事务同时需要处理的情况,加之学业繁重,常常感到压力颇大,并滋生懈怠的情绪。但每每抱怨之时,便会想到朱敬文先生。朱敬文先生自幼家贫,学业中辍,青年时起便谋生沪港,而后夙兴夜寐,艰苦创业,集腋成裘,终成一番事业,成为著名的实业家。最为可贵的是先生将毕生之精力投于祖国的教育建设,泽教育英,不求回报,大爱无言。而我自己呢?能够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下读书成长,即便是黄卷青灯、深夜苦读,那也是无比幸福之事啊!一点挫折、一些阻碍便能将我击垮吗?其实这些都是成长、成人进而成才所必经的啊!思于此,不由惭愧万分,同时也感到倍受鼓舞,勤奋依然。
朱敬文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然而仙者已逝,风范长存,其儿女、子孙以及挚友一直在传承先生大爱不求回报的精神,继续感动、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香港、大陆,江苏省、安徽省,敬文精神一直在传承着、发扬着,闪耀着至爱的光芒。汶川地震时,恰是我第一次获得朱敬文奖助学金后的一个月,我捐了其中的一部分给灾区,现在想来,惭愧且后悔当初没有捐出全部的款数给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四川灾区。现在我决定,我将会把本学期获得的朱敬文奖学金中的大部分寄给我母亲一直以来给予力所能及支持的那些家乡的贫困儿童,虽然我的这一股细流远不足以解决诸如贫困地区教育等社会问题,但我相信总会有些用处的。先生要教给我们的,不也正是这种学会回馈社会、学会爱他人的大爱品质么?
先生之德,早已达到孔夫子所言之“仁”的境界,所以“人恒爱之”。从苏州大学到扬州大学,从南京师范大学到我们安徽师大,多少志存高远的大学生受过先生的恩泽!其中在自己领域做出杰出表率者亦比比皆是。朱敬文奖学金和敬文图书馆早已突破了物质形体的限制,转化为大爱的精神,熔铸到“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中去,成为师大立德之典范!
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泽荫神州,润物无声,宁可自己生活简单朴素,也要多赞助一位清寒学子,也要为中国崛起之关键—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先生及其基金会将美德一以贯之地持续下去、实践下去,可谓师大学子正身之榜样!
今年是一个充满纪念和感恩的年份,回廊曲径、幽门雕梁的敬文园,珍藏典籍、现代化风格的敬文图书馆,都深深记载着先生以及先生精神在师大的传播和发展。作为一名敬文学子,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任何言语都难以表达内心之激动。我便暗暗告诉自己:学习先生,真正领悟先生带给我们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其中贯穿着的精神,将敬文精神融入到尚未完成的大学生活以及今后的人生之路中去。我,也要为我们的社会、为和谐的未来,一直奋斗下去!
(作者系历史专业07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