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光的列车停在08年夏天的徽州,一张从合肥驶往江城芜湖的车票让我走进了梦里的天堂。这里有一个绿草如茵、环境优雅的校园;这里有一支博学多闻、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还有一句特别的校训“厚德、重教、博学、笃行”。
春、夏、秋、冬,季节不断更替,时光列车永不停歇地开往下一站。我的大学生活随着一站又一站的旅程不断丰富起来,而在这趟大学旅程中有一个人总是让我驻足仰望——朱敬文先生。
记得入学前的第一次来访安徽师范大学,“敬文图书馆”几个闪亮的大字便刻入了我的脑海。起初我总是不解地问身边的学姐为什么这儿取名“敬文”,她们都会很自豪地说因为这个图书馆是朱敬文先生资助兴建的,并且饱含深情地说上一些朱敬文先生的事迹。当时的我不以为然,总认为与己无关。然而,每当我走上敬文图书馆二楼,看着明亮宽敞的大厅中朱敬文先生的铜像,从那肃穆的表情中我渐渐读出一些别样的东西……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如果奇迹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 先生做到了。敬文先生自幼家境贫寒,16岁便辍学从商,经历十几年的艰苦创业,他的意志,在残酷和无情中更加坚强;他的思想,在抉择和承受中更加成熟;他的生命,在探索和寻觅中崛起。生活的艰涩终究没有凝滞他跋涉的脚步,他毅然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
正是在敬文先生的精神感召下,我勤奋学习、开拓进取。从大一开始我就坚定了考研目标。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看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核心期刊、杂志,关注专业发展动向、研究成果等。定期上网查阅、下载一些能从中收益的信息。对于获得的各方面的重要知识,我会将之进行摘抄整理,使之具有连贯性、条理性,并将之整合储存在大脑里。为提高英语水平,我每天坚持晨读美文半小时、看30个新单词,每周做一套英语试题,每晚还收听英语广播……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不断求索的学习态度,让我在大学的第一学期便取得了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是先生让我懂得了“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生便是个典范。先生稍有成就后,便立志帮助清贫、优秀的青少年争取求学机会。对他而言,即使自己再清苦,也要不遗余力的帮助别人。自基金会正式成立以来,已在众多高校设立奖助学金,添置教学设施,耗费颇多,而先生自己却依然淡泊金钱,保持着俭朴的生活,这足以让人感怀。在先生看来,人才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他提出凡是被资助的人,在学成后要回馈父母、回馈社会、回馈人民。许多学子没有辜负先生的期望,做到了这一点。
我被先生的精神所感动,经常一个人在先生的铜像前思索,立志要做先生这样有着高尚美德的人,把敬文精神发扬光大。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去本地中学进行心理调查,去学校接听心理热线,去同学间做心理辅导等活动;参加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任劳任怨地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平日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以诚实谦逊的美德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学习别人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朴素大方,并尽可能多的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为他人服务。我相信朱先生 “为国储材,自助助人”的人生宗旨必将鞭策我的心灵,永远激励我向前!
今年,是朱敬文奖助学金十周岁的生日。十年,多少有梦少年因为它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十年,多少有梦少年正为了它不断前行。
今年,也是“敬文图书馆”建立两周年的纪念,多少莘莘学子在她的怀抱里汲取营养,博览群书 。
数不清的种子因为敬文精神寻找到了自己的天空,同时也用自己的力量为后来的种子们搭建起一片爱的天空。
在敬文精神激励下的我们应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为社会、国家、人民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微薄之力,来回报朱敬文先生和社会对我们的关爱。我们有理由相信,“敬文精神,后世永怀!”
(作者系教育科学专业08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