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敬文园地 >>敬文事迹 >>敬文生平 >>正文

朱敬文先生生平

添加时间:2009-04-08    预审:朱东妹    点击量:

朱朝钦,字敬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七里乡朱套村人,19067月生。夫人杨畹珍,苏州人。生有四子:恩馀、恩元、恩培、恩泽,五女:婵英、婉英、惠英、文英、馥英。敬先生自幼家境贫寒,只读了几年私塾,16岁随乃父朱幼山及母亲到上海,生活十分艰苦。一家人挤在上海的一间小亭子里,晚上敬先生就睡在水泥地上。后来到长丰面粉厂做了学徒,并利用晚上到夜校学习文化。21岁时,进入一家德国洋行做小职员,同事们在工作之余,或睡觉,或玩牌,他却埋首书报,汲取知识。在做销售员时,他勤奋努力,善于思考,渐渐领悟到市场运作的规律。30岁时,他在上海独自经营“朱敬记进出口行”,并在南京、苏州、扬州、杭州设立分行,经济逐渐好转。

由于幼年失学的痛苦,他立志帮助清贫、优秀青少年争取求学机会,为国家培养人才。早在18岁时,他就开始助学工作。成立进出口行的第二年,他将助学工作进一步扩展,开始进行大学助学工作,在南京创办中央大学医科奖学金,希望改善当时农村的医疗状况。

抗日战争时期,目睹大批儿童失学,敬先生毅然腾出40余间平房,购置了一批旧桌椅长凳,招聘了教师,于1942年办起敬文义务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多次动员失学儿童免费入学。

1949年,敬文先生全家移居香港。在香港的头十年中,他常暗中出资帮助那些无力入学的青年人。1960年,他在香港创办“华孚制衣厂”,后又创办“立德制衣厂”。当时香港的高校入学率极低,仅为3%左右,不少优秀青年都得不到深造。1965年,敬文先生即以个人力量设立“敬文留美大学奖学金”,以为国储材为宗旨,资助家境贫寒而有才华的青年去美国攻读大学。他自己却过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坚持住公寓房。由于敬文先生的长婿蒋宁熙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文逊氏大学(Vincennes University)任教授、系主任等职,因此,敬文先生首先与该校达成接受受助学生的协议,以后逐渐扩展至美国其他高校。当时,敬文先生在香港报刊上登出资助学生留美学习的消息,并和其长媳谢玲玲一道,走街串巷,访问家庭、学校,确定资助名单,还亲自带领学生赴美安排食宿,办理入学手续。他不断鼓励学生上进,对学生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期待他们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才。20年间,敬文先生先后资助了700多名青年赴美学习。不少学生考入哈佛、麻省理工等名牌大学继续深造,很多人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成为杰出的人才。由于敬文先生在培养人才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他于1973年获得美国文逊氏大学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并被该校校长冠以“导师之师”的美誉。从敬文先生的片言只语中,可见他的助学真情。

“笔者助学之目的是在为国储材,希望让更多清寒优秀学生有机会继续完成高深学习,他日成为专门人才,为国家及社会作出贡献。”

“我近八年所得到的经验,并且发觉到‘精神鼓励’所得到的成就,是远远的超过金钱的。”

“我觉得精神鼓励最大的一桩事,就是每批学生都由我亲自陪同赴美入学。这是我以我的精神来鼓励他们,在两天航程中不眠不息的代表学生家长沿途照料他们。所以我认为我花去的金钱事小,花去的精神与时间是难以估计的。”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并不是希望他们日后会报答我,也不希望他们日后为我工作,目的只是在鼓励一班学生,不要忘记我一番苦心,希望他们日后学成为社会大众服务而已。”

1985年,敬文先生在香港注册成立“朱敬文教育基金会”,是一个完全不牟利的慈善机构。随着祖国大陆的开放与发展,基金会把目光转向祖国大陆的高等学府。1986年,敬文先生年事已高,身体不适,基金会工作由其长子朱恩馀主持。在朱恩馀夫妇的努力下,1988年,苏州大学首设了朱敬文奖助学金。以后该项奖助学金逐步向多所高校推广,并在这些学校资助建立了现代化的敬文图书馆。敬文先生不幸于199612月在香港仙逝,杨畹珍夫人亦于20013月辞世。二老享年均逾90高龄,安葬于苏州东山华侨公墓。每逢清明时节,都有大批学子前往悼念,缅怀敬文精神,禀报学习工作成绩,以慰先生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