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服务业发展研究
【作 者】李洪心,李巍 著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索书号】C924.24/4033(2)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服务业发展研究》首先以人口老龄化为背景、以老年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服务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把老年服务业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构建老年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老年服务业发展状况,发现老年服务业发展中的症结。然后,将老年服务业与电子商务发展相结合,探寻老年电子商务未来发展方向。接着,通过分析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为中国养老保险改革提供依据。最后,从农村人口老龄化出发,探究农村老龄化的问题和阻碍农村老年服务业发展的障碍,并提出改革方案和未来发展方向。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服务业发展研究》:
第1章 绪论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使中国深受“老年人口激增”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2014年,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净增加999万,增长6‰,高于自然人口增长率5.21‰,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更是世界性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再是以前所谓的简单的老年人口数量增长问题,它影响到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实施和制度的改革等。如果能够通过政策和制度提高青少年人口数量,更好地控制老年人口数量,并充分利用老年人资源,发展老年人产业,不仅可以削弱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不利因素,还可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近代社会人口更替、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它描述的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国际社会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一方面,指的是老年人相对增加的现象;另一方面,指的是整个社会呈现的老年状态。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一书,将65岁作为老年起点;1982年,“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将老年年龄的标准定为60岁。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有两个,分别是60岁或65岁。在中国统计年鉴中,老年人相关数据都是以65岁为界限。《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服务业发展研究》老年人数量及相关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以65岁作为老年起点。
1.年龄中位数
年龄中位数,又被称作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排列后,位于中间点的那个人的年龄。该指标是一种位置的平均数,一半位于中位数以上,一半位于中位数以下,反映出人口年龄分布情况和集中趋势。年龄中位数是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当年龄中位数小于20岁的时候,属于年轻人口型;当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的时候,被称为成年人口型;如果年龄中位数大于30岁,就被称为老年人口型。一般而言,年龄中位数把人口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表示了50%人口的年龄界限。换而言之,可以通过年龄中位数大致看出人口的“年轻”和“老化”的程度。
2.抚养比
人口抚养比,称作总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和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所要负担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5~64岁人口,非劳动年龄人口则是0~14岁少年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因此总人口抚养比的计算公式为(1-1)。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口抚养比反映了人口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口抚养比还可以按照少儿和老年人分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其中,老年抚养比又称为老龄人口抚养系数或老年系数,指的是非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部分占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例,用来表示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的抚养任务,计算公式如下:少儿抚养比(1-2)老年抚养比(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