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明清小说功能性叙事研究

 

【书  名】明清小说功能性叙事研究   

【作 者】杨志平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4741

阅览室社科一阅览室

 

作者简介

 

杨志平,男,1978年7月出生,江西新余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与小说批评研究,在《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篇。

 

内容简介

 

“叙事”的一般意义上言,明清小说因其人物塑造与情节叙写等环节具虚构意味,从中归纳与抽绎出相应的固有叙事现象及其规律,这才符合中国本土叙事学构建的真正要义。明清小说功能性叙事研究,是明清小说自身叙事特征探究的论题之一。《明清小说功能性叙事研究》研究的“功能性叙事”主要表现为两端:其一,围绕小说叙事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场景、物象、行动等诸要素而展开的相应叙事,其看似对主体情节叙事无关紧要,实则从叙事逻辑或者情节链条而言,却是不可缺失的;其二,有违事理与情理逻辑的失实性叙事,对小说家而言或许不以为然,在接受者看来则敞开了一个把握小说命意的端口。功能性叙事研究有别于通常所谓的俗套化叙事或程式化叙事,它是古代小说较为独特的一种叙事现象。

 

《明清小说功能性叙事研究》:

第一章 导论

 

百余年来,明清小说一直是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尤其是数部长篇章回体经典作品,更是令研究者青眼有加,古代小说的研究成果大多与之密切相关。就研究视角与理路而言,研究者予以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与论析,从本国固已有之的考据之法,直至西人从古及今的诸般文学理论,都被用来审视与探究明清小说的相应问题。应该说,这样的研究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明清小说的研究进程,深化了明清小说的相关认识。对此,我们有理由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诸多研究成果当中,以叙事学视角来考察明清小说,由此而取得的研究实绩因其注重文本细读而备受关注。在这其中,杨义、傅修延、浦安迪、陈平原、王平等学者相关论著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极大丰富了人们有关明清小说叙事特性与叙事规律的相应认识。不过时至今日,当人们再次面对上述经典作品时,仍可发现不少具有本土特征的叙事现象未能受到应有关注,以至于在研究视域上有沧海遗珠之憾;就研究路径而言,不少既有研究成果仍可找到“以中证西”式的痕印,明清小说固有的叙事特征往往难以得到凸显。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尽可能回到古人的创作语境,回到古人的接受语境,藉此,明清小说叙事过程中虽频频出现却有意被人漠视的叙事特征将得到彰显,进而有望拓宽有关明清小说叙事的认识维度。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选择了“功能性叙事”这一明清小说中极为普遍却未受重视的叙事现象加以专论,希图为明清小说叙事研究大厦再添微小砖石,以求引起研究者对明清小说固有的叙事特性进行更多思考。

 

一、何谓“功能性叙事”?

“功能性叙事”是一个源起于西方叙事学却又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概念。在西方叙事学里,注重叙事功能的发掘是研究者(尤其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普遍共识,因而诸如人物、行动、环境等叙事要素往往都具有“功能性”意味。对此,国内叙事学研究者往往加以相应体认与强调。例如,申丹即认为结构主义叙事学有关小说人物存在“功能性人物观”与“心理性人物观”之别,“功能性的人物观将人物视为从属于情节或行动的行动者或行动素。情节是首要的,人物是次要的,人物的作用仅仅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谭君强同样认为,“人物只是情节的产物,人物的地位是‘功能性’的,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视为真实的人物是错误的”。可以说,在西方叙事学中,“功能性叙事”研究约略可转换成对相关叙事要素的功能认识与探讨,它是叙事学研究者竭力探索的主要目的所在,也是较为常见的叙事学研究模式。

  ……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