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城市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
【作 者】高功敬 著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索书号】D632.1/0014
【阅览室】社科三阅览室
作者简介
高功敬,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2002、2005、2014年先后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并获得法学学士学位、法学硕士学位(社会学专业)及哲学博士学位(社会福利思想方向);长期从事社会福利政策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2012年获山东省第六届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主要基于实证研究,系统剖析了当前中国城市贫困家庭生计维持系统的现实状况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澄清了城市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系统建构的关键要素,并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提出了构建中国城市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系统的现实政策路径。
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城市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研究极其匮乏,缺乏专门系统的实证研究。本书稿是该领域的系统专论,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憾,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城市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研究。本书稿对于中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理念与机制的发展型转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前言
国际学术界对贫困内涵的拓展性理解集中体现了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在人类对贫困现象的认识谱系中,国际学术界对贫困内涵的理解从最初把贫困仅仅定义成收入与消费匮乏,到可行能力匮乏,再到资产或财富匮乏、权利匮乏或社会排斥导致的脆弱性以及稀缺性思维模式,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贫困现象不仅涉及宏观的制度-文化结构维度,也涉及微观个体或家庭的收入、资产、能力以及心智维度。它不是单一维度主导的结果,而是宏观结构与微观个体(家庭)之间多重交互作用的结果。消除贫困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是如此之多,任何仅靠单一维度的贫困观所实施的反贫困措施都是不充分的。一百多年来,国际学术界对贫困现象的理解历程及其相应的福利政策实践表明,通过发展理论,开展实证研究,人们对贫困现象的认识不断从单维走向多维、从事实走向规范、从碎片走向整合,强调贫困现象的复杂性、系统性与整合性的生态系统观念逐渐成为主流。任何有效的城市反贫困政策理论与实践,都需要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只有从整合性、系统性的多重维度来设计反贫困政策,才有可能实质性地缓解或消除贫困。因此,一种基于对贫困现象复杂性理解的多维整合视野就成为有效反贫困的内在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反贫困理论界与实务界在对二战后长期主导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现代化发展范式”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对20世纪80年代以所谓“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古典自由主义范式”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对基于消费维持基础上的传统社会福利政策范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型社会政策聚焦于超越基本需求满足的能力建设,试图融合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目标,强调跨部门的整合协调,注重社会政策的风险预防与包容能促功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政策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政策范式,成为整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福利政策领域中各种新思维、新观念与新实践的有效政策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