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明代妇人散曲集

 

【书  名】明代妇人散曲集

【作 者】王端淑,黄天骥 等编    

【出版者】山西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J82-51/4417

阅览室中校区文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王端淑(1621年8月24日——1701年后),山阴人,字玉映,号映然子,又号青芜子,明代著名学者王思任的女儿,是明末清初的名媛诗人。

王端淑的好友王猷定在其的《王端淑传》中描述“端淑生而容姿婉丽,性聪慧周。”

王端淑一生著述丰厚,其著作有《吟红集》三十卷,《留箧恒心无才宜楼诸集》、《名媛诗纬》、《名媛文纬》、《玉映堂集》、《史愚》、《宜楼集》、《无才集》、《恒心集》、《留箧集》、《历代帝王后妃考》等,现留存的仅见《名媛诗纬》和《吟红集》。

内容简介

《明代妇人散曲集 孤本元明杂剧钞本题记/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戏曲史料汇30》是一部关于戏剧及戏剧历史的笔记体著作。总论中对戏曲的若干特质作了抉发,“诸剧精华”章择要介绍了一些精彩剧目,“群伶概略”介绍了不少清代戏曲界的著名艺术家,“余论”对戏曲中的一些名词作了解说。

《明代妇人散曲集 孤本元明杂剧钞本题记/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戏曲史料汇30》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前言/序言

戏曲,是我国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从金元时期戏曲趋于成熟的阶段算起,历经明清两代,到晚清民国时期,它已经走过了近七百年的道路,发挥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戏曲,包括杂剧、传奇乃至花部小戏等体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形式,不断地变化融合,也经历过好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进入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我国历史和社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戏曲进入了非常独特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化和研究中国戏曲史而言,这是具有特别意义并且非常值得注意的历史时期。

我国戏曲,元代以杂剧为主流,明清两代,剧坛以传奇为主,也兼演杂剧。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朝廷经常在为皇帝、皇太后祝寿的全国性节日,引进各种地方戏班,进入北京会演。以此为契机,徽班以其精彩的表演和它易于为群众接受的特质,在京城落地生根,影响日益扩大。它融合了其他唱腔,形成了后来被称为“京剧“的新剧种。这时候,各处的地方戏,风起云涌。至于曾在舞台上流行的杂剧、传奇,即使在某些方面结合时代的潮流,有所革新,但终究敌不过以徽班为代表的清新、活跃、更接地气的地方戏。愈到后来,属于“雅部”的杂剧、传奇,渐渐无人间津,走向衰落。从此,“花部”终于战胜了“雅部”,中国的剧坛,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比。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