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西洋镜:中国早期艺术史
【作 者】(瑞典)喜仁龙 著 赵省伟 主编 陆香,郭雯熙,张同 译
【出版者】广东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K207.8-51/4492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喜仁龙(Osvald Sirén,1879—1966):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曾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瑞典国家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馆员等职。1916年起,先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的诸多名校讲学。1920年起六次来华,曾在末代皇帝溥仪陪同下拍摄故宫,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中国早期艺术史》(1929)、《中国绘画史》(1929—1930)、《中国园林》(1949)等。
赵省伟:“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2011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
陆香: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隐喻的秘境——行业语跨域引申机制研究》(2016),译有《创意城市——百年纽约的时尚艺术与音乐》(2010,第一译者)。
郭雯熙:中国传媒大学毕业,CATTI二级笔译译员,曾为CCTV4、《中国日报》等媒体翻译国际新闻。
张同:北京外国语大学丹麦语专业毕业,本科期间留学哥本哈根大学,译有《皮皮洛塔和梦境按钮》《神奇的帽子》等作品。
内容简介
全书由《中国早期艺术史》和附录两部分组成。
《中国早期艺术史》初版于1929年,是西方汉学界系统研究中国早期艺术史的发轫之作。全书分四卷:汉朝之前、汉朝、雕塑、建筑,共收录海内外博物馆、私人藏家珍藏的文物和名胜古迹的照片900余幅。如今,这些文物和名胜古迹相当一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失不见了,足见本书之价值。
附录部分《中国景观:喜仁龙的摄影及见闻》初版于1937年,收录喜仁龙在中国旅行时拍摄的各地建筑、园林、风俗照片157幅。原书为丹麦语,仅发行600部,是喜仁龙印量最少的著作。
青铜器、漆器和丝织品
中国早期艺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哪些因素对汉朝艺术风格的形成影响最大?这是专家们仍在讨论的问题。汉朝时,中国与西亚建立了新的密切联系,极大地促成了艺术表现的重塑。与此同时,新的艺术思潮摆脱了古老的形式主义,追求抽象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和成果向着更为自由、更有创造力的方向发展。比如,道家思想中的洞天福地及居住于其中的仙人等概念,在艺术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器物、镜子和饰物上有大量的相关图案。但有的图案非常写实,以至于人们怀疑,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的到底是其象征意义还是其实际表现。汉朝艺术家们采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创造出了大量的艺术品,仅从有限的几个视角来考察全部艺术品是不全面的。尽管出土的文物日益增多,但有可靠出土地点信息的却很少,因此,目前我们还不可能根据地域对它们进行分类。而对汉朝艺术品进行分类又是进行细致研究的最为必要的前提之一。汉朝传统文化在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发展得最为充分,因而我们只讨论这些地方一些典型的艺术品,它们可以展现出汉朝艺术品的主要艺术造型和风格发展趋势。
前文提到的朝鲜平壤附近的9号墓中发掘出的剑柄(图6A),其制造年代大致可以看作汉朝艺术的起点。同一座墓中还有一件漆碗,碗上铭文显示时间为公元8年。这件剑柄原本可能固定在剑鞘上,两个龙形装饰的尾部与两个饕餮纹相连。龙身弯曲,龙口大张,似要争斗一番,却被剑分开了。尽管它们只是装饰,但其灵活的躯体和紧绷的爪子充满力量,表现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