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近代民间契约文书词汇研究
【作 者】唐智燕 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索书号】D929.52/0084
【阅览室】社科三阅览室
作者简介
唐智燕(1968-),湖南东安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及民间契约文书语言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近代民间契约文书语言词汇及俗字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一项,在《史学月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代修辞学》《汉语史研究集刊》《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汉语商贸词汇演变研究》)。
内容简介
现存近代民间手写契约文书是弥足珍贵的地方民间文献,作为真实可靠的原始语料,在语言词汇的研究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近代民间契约文书词汇研究》全面考察了该类文献中富有特色的六类词,即:契约名称、土地名称、货币名称、房屋建筑名称、名量词及行为动作类词,既展示各类词的整体面貌,又重点考释相关疑难土语词(共百余条),并揭示这类特殊文体的用词特点。
前言/序言
唐智燕教授在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担任古代汉语教学工作多年,认真负责,竭力尽心,成绩显著。与此同时,智燕还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2011年出版专著《汉语商贸词汇演变研究》,现在又已完成《近代民间契约文书词汇研究》书稿,准备出版。作者把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兢兢业业,坚持不懈,这种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契约是证明买卖、借贷、租赁、典当等关系的文书,单称契或约。《广韵·霁韵》:“契,契约。”汉王褒作《僮约》,实际上就是奴仆的卖身契。智燕这本《近代民间契约文书词汇研究》以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民间契约文书中的词汇为研究对象,集中考察其中的契约名称、土地名称、货币名称、房屋建筑名称、量词、动词等六类词汇的分布情况和用法特点,着重考察分析其中疑难词语数百个。语料来自不同专家整理的二十余种民间契约文书汇编,总计47000余篇,地域涉及北京、内蒙古、鄂、皖、沪、浙、闽、粤、桂、滇、川等省市。
全书五章。首章讨论契名,梳理各种契名内涵,探究当时国家政策、土地制度、文化习俗等对确立契名的影响。二章讨论土地名称和货币名称。列表举出北京、内蒙古等38个地区民间契约中出现的土地名称和货币名称,对其中多个疑难名称进行了考释。三章讨论房屋建筑名称。穷尽列举内蒙古、沪、浙等23个地区民间文契中有关房屋、房屋构件和附属建筑设施的名称,归纳其分布差异,重点考释疑难名称约60个。四章讨论量词。列表举出浙闽等地民间文契中量词的使用分布状况,归纳其特点,着重考释其中的疑难方言量词。五章重点讨论民间契约中疑难方言动词13类148个。为了便于读者查阅,书末还附录了近代民间契约文书中有关土地、建筑及货币名称的词义550条。用功匪浅。
从本书可以看出,近代民间契约文书中的方言词汇,有的意义特殊,不易理解。如“化胎”,客家话指房屋后面院墙内形如龟背的斜坡空地;“更田”“更地”,指几家共有的田地。有的用通假字,多词同义。如浙江石仓民间文契中“川楣、柱川、抽楣、抽栋、抽梁、穿楣、穿栋、穿梁”都是指房屋两柱之间的横梁。“川”借为“穿”,“抽”也有“穿”义。有的可能是方言中保留了古音。如“猪兜”“牛兜”“猪桐”“牛桐”都指的是猪圈、牛圈。“兜”俗作“橷”,古音端母字。“桐”从周声,古章母字。今客家方言章母字多读如端母,湖南双峰话亦然。又普通话“碉、凋、肜、雕”等字都从周声,亦读同端母。客家话“兜、桐”同音,可能正是古方音的遗存。有的是方音别字。如云南昆明民间契约中“箍拢”写作“姑笼”,贵州锦屏民间契约中“攀扯”写作“扳扭”。有的是文字错写。如乾隆年间广东梅县民间契约“当揆田租契”中“揆”当作“撥”,俗写作“撥”,遂误作“揆”。有的因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写别字。如黔东南锦屏民间契约中将“斢换”写成“巧换”,乃是受苗、侗语音的影响。有的民间契约名称中使用字的比喻义。如清代闽北民间称用不动产作抵押的生息借贷契约为“姻找借字”,“姻”喻指生息之物。有的因避讳而用婉称之词。如因讳用“断”“绝”之字,故民间“断卖契”“绝卖契”改称“杜卖契”。此外汉语复音词单音化现象在民间契约中也有表现。如闽地民间契约中称边有龙纹的银元为“龙银”,也单称为“龙”:边有切纹的银元为“花边”,也单称为“边”,等等。其中一些词语在大型辞书中也难见到。所以《近代民间契约文书词汇研究》一书,对汉语词汇史、词典编撰、民俗文化研究都是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本来就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一代学者站在前辈学者的肩上,肯定能够登高望远,不断做出新的贡献。我有机会读到智燕这部书稿,非常高兴,写了上面一些话,算作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