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诗酒年华:酒香四溢的中国诗词文化

 

【书  名】诗酒年华:酒香四溢的中国诗词文化

【作 者】杨金贵    

【出版者】九州出版社

【索书号】I222.72/4785

阅览室社科一阅览室

 

作者简介

杨金贵,山东临沂人,高级商务策划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客座教授,校外导师,先后创办北京忆草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辉发部落贸易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历朝历代,凡会写诗的诗人都把饮酒写进自己的诗中。宋代的苏东坡,在他的饮酒诗中,除了“破愁解闷”之外,还增添了无限野趣与友情,为后世文人开启了新一流酒风。“把酒问青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酒酣胸胆尚开张”,把酒文化又推向了另一个高峰。而宋代的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文人也都写了大量的“酒诗词”,既扩大了酒文化的题材,又拓深了酒文化的内涵,给我们留下珍贵的酒文化遗产。正如中国酒文化的精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一般,在诗人的笔下,酒为情感的载体,在诗中淋漓尽显。

 

前言

中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诗的国家,自有文明以来,酒与诗便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中国文学史,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诗和酒常常相提并论。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的高雅情调,酒和诗就像诗酒文化的双子星座,彼此依托,相互映衬。酒,伴随着诗人的欢乐、幸福,也伴随着他们的悲伤、烦恼和孤独。在卷帙浩繁的古诗中,不论是田园诗、边塞诗、宫廷诗,亦或是送别诗、闺怨诗、应制诗……

几乎每一种诗体都写到酒,有关酒的名篇、名句俯拾皆是,长诵不衰。可以说,中国的古典诗词离不开酒。曹操“对酒当歌”的慷慨,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气,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的狂喜,白居易“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的风雅,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深,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销魂,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断肠,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悲壮……种种寓意,造就了中国独特的酒文化。酒,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物,从华夏文明开始之初,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融入了我们的历史之中。据考古资料显示,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中,有许多形状和甲骨文、金文的酒字十分相似的图案。

在我国民间也有许多关于酒起源的传说。在大禹时期就有仪狄造酒的传说,据《战国策·魏二》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初学记·二六》引《世本》:“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我们的先民在创造了酒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一段段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这些传说中蕴002 ·诗酒年华:酒香四溢的中国诗词文化·藏着浓浓的酒文化气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 44 首涉及酒。如:“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诗经·小雅·湛露》)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这些诗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丰富多彩酒文化的社会生活,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卷,成为中国最早酒文化的记载。

有学者说, 《诗经》中除三颂之外的十五国国风及大小雅都可以用于宴饮奏乐,因而都可以称之为宴饮用诗,它们是酒文化的滥觞。在屈原的诗歌中,也有一些关于酒的诗句,如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等等,可见那时酒已是生活的必需品了。

而汉代的乐府,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中有不少曲名就与酒有关,如《将进酒》《置酒》。(《将进酒》是乐府鼓吹曲“饶歌”的别称,歌词专写宴饮赋诗之事,后用于激励士气,宴享功臣。《置酒》则是相和歌大曲的一支曲子。在五、六世纪以前,民间音乐在北方统称为相和歌。)酒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物,同时,也是我国古典诗词的发酵剂。它激发着诗人的情绪,点燃他们创作的灵感。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文人墨客,还是英雄豪杰;不论庙堂之上,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山村野老,都喜欢喝酒,“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酒中,他们书写着沧桑,激扬文字,挥洒豪情。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其《短歌行》开头便唱: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东晋之前,人们通过酒来叙发自身的情感,通过写诗以增其艺术感染力。但是,真正把诗与酒“结缘”的应该首推陱渊明,是他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陶渊明一生爱酒、颂酒,读他的诗,仿佛时时都可以嗅到酒的醇香,体验到酒的魅力。陶渊明和前人不同的是他把酒和诗连了起来,把酒大量写入诗中。他在《饮酒》诗之七中,对酒就有这样的称谓:“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于是,“忘忧物”便成为酒的代称。陶渊明的“寄酒为迹”以及他的咏酒诗,为后人树立了酒仙、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生活、思想和饮酒作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史称“盛世之治”,是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讴歌“盛唐气象”。既有心神的澄静,人性的高扬,也有气势的活泼欢畅,饱满健举,洋溢着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创造了酒文化的巅峰。其中李白与杜甫,既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也是酒文化上并峙的双峰。据统计,李白与酒有关的诗就有 170 首,杜甫更高达约 300 首。特别是李白,因杜甫描写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获得“酒仙”的桂冠。为此杜甫还专门写了《饮中八仙歌》的诗,描绘了贺知章、李碰、李适之、李白、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八位善饮又善写诗的“酒中八仙”。

自此以后的历朝历代,凡会写诗的诗人都把饮酒写进自己的诗中。宋代的苏东坡,在他的饮酒诗中,除了“破愁解闷”之外,还增添了无限野趣与友情。苏轼并不擅饮,但颇好置酒招客,他曾说: “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他为后世文人开启了新一流酒风。他的“把酒问青天”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酒酣胸胆尚开张”,把酒文化又推向了另一个高峰。而宋代的大诗人陆游、辛弃疾、李清照也都写了大量的“酒诗词”,既扩大了酒文化的题材,又拓深了酒文化的内涵,留给我们珍贵的酒文化遗产。

中国酒文化的精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诗人的笔下,酒为情感的载体,在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比如:寄托欢娱的心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何以乐,斗酒夜相逢,曲中惊别绪,醉里失愁容”“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子论文”“忽忆故人江海去,计程今日到梁州”;酒助诗兴: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文章本天成,饮酒偶得之”;酒能消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春来无计解春愁,醉折花柳作酒筹”;酒让人得到暂时的解脱:“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酒中参悟到哲理: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酒让人心胸开阔: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劝君为我倾耳听”;酒能陶冶性情:“不惜千金买歌笑,一醉酹月轻王公”“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酒赋人正义感:“性豪业嗜酒,疾恶怀刚肠”“君不见陈孟公,一生爱酒称豪雄”“共将诗酒趁年华”……

由此可知,酒与诗结缘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酒助诗兴,酒消情愁,酝酿了无数优秀诗人的佳美诗篇,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酒文化。字如诗歌,勾勒出书之肌理;文照脸谱,描绘出书之详实;气似酒水,吐纳出书之精魂。徜徉在酒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且看两岸花谢花开,云卷云舒,领略酒和诗词的相辅相成;且听溪涧鸟鸣,花开之声,触碰杂剧元曲与酒的不解之缘;且看四季流传,春去秋来,品味各路英雄被酒香晕染出的精气神。今天,我们以史为纲,以人为心,将文字投入酒水中,温火熬九九八十一天,变成此书。只愿文字能浸入你的内心,让你嗅到最芬芳的酒香,看见最美的璀璨文化。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