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中国海军

 

【书  名】中国海军  

【作 者】黄传会,舟欲行    

【出版者】中译出版社

【索书号】I253.2/4428

阅览室社科一阅览室

 

作者简介

黄传会,著有报告文学作品多部(篇)。曾获庄重文学奖,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中国报告文学奖,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等。

舟欲行(原名张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获得国家图书奖,华人华侨原创文学一等奖,文津图书奖。参与数百集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策划,担任撰稿人和主讲人,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电协会“记录·中国”文献类节目一等奖,作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内容简介

随着解放战争逐渐接近尾声,重新组建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海军,护卫我国辽阔的海疆也被提上了日程。大批解放军战士脱下陆军军装,登上战舰,与原海军起义官兵一起奋战海防第一线。70年来,几代中国海军人薪火相传,奋发图强。时至今日,人民海军有了环球航行,有了亚丁湾护航,有了航空母舰,有了南海大阅兵,大长了军威国威。

《中国海军》重点描写了中国人民海军70年的光辉历史,展现了几代人民海军指战员们艰苦创业、英勇奋斗,以弱战强的历史故事和进入新时期以来,人民海军不断获得跨越式发展,从一支能近岸防御的“黄水海军”成长为一支可以驶入深蓝、壮我国威、守护和平的“蓝水海军”。

 

三分钟读懂人民海军

 

读懂一支大国海军的历史,读懂一支大国海军的崛起带给这个民族和这个世界的意义,究竟需要多少时间?

也许需要你静下心神,在一页页泛黄的档案中摸索寻觅;也许需要你迈开脚步,对一个个历史事件的原发地反复丈量;也许需要你去敲开一位位老军人的卧室,听他们用苍老而坚定的声音讲述当年的海上战斗;也许需要你拿出编年史家的耐力和“历史勘探者”的智慧,去挖掘和梳理一段段岁月的遗痕……这也许需要一年、十年、二十年,有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一件做不完的功课,随着这支军队的发展、壮大,你的目光、你的情感、你的笔,会不断跟进、跟进、跟进。

作为这部部头不算小的长篇纪实的序,我们不知该怎样向你展开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黄水走向蓝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的,有的时候,历史本身远比它的叙述者更具有说服力——对叙述者来说,这不是无奈,恰恰相反,我们庆幸自己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言说者,并且,属于这支创造了辉煌的伟大军队的一员。

读懂一支军队、读懂人民海军,也许你需要从下面的这十个“镜头”开始,用时,大约只需三分钟;而你叩响的,却是厚重的历史大门。

镜头一:“4·23”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爱萍率领先头部队,从江阴八圩港搭乘小渡轮去接管江阴要塞。

细雨蒙蒙,战鼓催征。小渡轮上,张爱萍将大家召唤在一起,点了点人数,说:“同志们,我们是华东军区海军的先头部队,5名干部加8名战士,一共十三人——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小的一支海军部队了!”

俄顷,张爱萍又充满憧憬地补充道:“十三人,十三万兵马啊!”

镜头二:海军司令租船

一年后,新上任的军委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视察海防,抵威海,欲登岛却无船,不得已租了一艘小渔船。

渔船被几个军人挤得满满登登。眺望着不远处的刘公岛,萧劲光神色凝重。渔民一边摇着橹,一边有些不解地问:“你是个海军大司令,怎么还得租俺的渔船?”

问者无意,却刺痛了听者的心,萧劲光对身旁的随行参谋道:“大家都要记住今天这个日子,海军司令员可是租用老百姓渔船视察刘公岛的!”

镜头三:初战

扛着步枪,打着绑腿,身上还带着渡江战役的硝烟,他们中甚至有人不知道海水是咸的,做梦也想不到竟然成为江防炮艇大队的水兵。

“炮414”艇(25吨)执行的第一个任务是披山岛奔袭战。黎明时分,它像一把钢刀插向敌人强大的艇队,用的完全是陆军部队的那套打法:集中火力,快速突破,猛打猛冲,刺刀见红。

被俘的一位敌艇长极不服气:“你们算哪门子海军?有这样打海战的吗?用艇撞,甩手榴弹,连刺刀都拼上了,一点战法都不讲!”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