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罗生门

 

【书  名】罗生门

【作 者】()芥川龙之介 著,鲁迅;夏丏尊;宋刚 译   

【出版者】四川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I313.45/4424(9)

阅览室社科一阅览室

 

作者简介

(日)芥川龙之介 1892~1927

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他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合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龙之介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芥川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纪念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从1935年起设立以他名字命名的“芥川文学奖”,这个奖项一直是日本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罗生门》《鼻子》《秋》等鲁迅、夏丏尊翻译芥川龙之介代表作品的原文,同时添加了当代青年翻译家宋刚的译作《密林中》《河童》等芥川龙之介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篇目。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

 

(他的文学创作)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不曾有过的领域。

——中村真一郎

你再写十篇这样的作品,则不但在日本,即在世界文坛上,也将成为一位有特色的作家了。

——夏目漱石

他所用主题最多的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不安时的心情。

——鲁迅

他的文学可以看作是大正期小市民知识阶层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等经提纯而获得的结晶。他的创作是他学识与才华的化身。

——吉田精一

 

译者序

“远方的天空中,似乎悬着一架天平,两侧的玻璃托盘,恰好保持着平衡。他一边读着先生的书,一边会感受着这幅场景……”

文中的“他”,是芥川龙之介本人,而“先生”,是夏目漱石。漱石的作品,前期的嬉笑怒骂,中期的因果生死,后期的则天去私,“平衡”贯穿始终。漱石晚年,在写给芥川的信中

说道:“戒骄戒躁,戒无度用脑,人生唯有依靠耐心与毅力。世间最怕的,便是耐心与毅力这二者。火花虽美,却只留一瞬记忆。”但回顾芥川一生,似乎与漱石的期待恰恰相反。

“风吹走了雨,也吹散了工人的歌谣和他的思绪。他没有点燃卷烟,他感受到了,一种近乎欢愉的苦楚。”

文中的“他”,依然是芥川本人,而令他感到“近乎欢愉的苦楚”的消息,是夏目漱石的死讯。漱石对芥川说过,芥川的文章“稳重严肃”,风格“幽默俊雅”,取材“新颖夺目”,

如果继续写与《鼻子》相同水准的作品,一定可以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芥川因为夏目的赏识而备受瞩目,他对夏目的景仰之情也无需置疑。但夏目去世之后,芥川的文章开始缺少平衡,风格逐渐阴暗,代表作中再也没有取他人故事、藏自家胸怀的独到之处了。

有人惋惜芥川只是瞬间的花火,有人认为早期的几部作品,才算芥川的代表作。

然而,没有人可以否认,芥川的死,也只有芥川龙之介的死,才可以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即日本近代文学的终结。

如果芥川继续写《罗生门》,继续写《鼻子》,继续写《芋粥》,相信他不会有这样的历史地位。

我国译学,可以说始于佛经。

东汉及三国时期,大多采用直译,他们严格遵循原文句法,采取字对字的翻译。对于那时的译者来说,佛经至高无上,玄妙精深,绝不容有任何更改。

魏晋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已经开始“得意忘形”,润饰译文,减少句法倒置,甚至对篇幅有所增减,这无疑是一种意译。

隋唐及北宋时期,译者重视原文风格,开始制定使用音译的规范,尤以玄奘为译者重镇。

从直译,到意译,再到制定翻译标准。原作逐渐失去光环,译者逐渐强调自我。

从石凿,到木刻,再到泥塑、纸画,直到遍地男神女神。人对神,从仰视到平视,最后俯视。

从鲁迅,到夏丐尊,再到一介无名教书匠。

我对于先人,只有仰视,但我不想,在历史中苟活。

 

宋刚  

2017年10月于北京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