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锦衣卫——畸变的国器
【作 者】熊剑平 著
【出版者】中华书局
【索书号】K248.205/2281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熊剑平,安徽巢湖人,历史学博士,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著有《权力的掌控——军机处》《暗影——中国古代的刺客与间谍》《改变历史的二十四场战争》《<孙子兵法>情报思想研究》《<孙子兵法>史话》等。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军事历史研究》《孙子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在谈及明朝制度建设的时候,锦衣卫是避不开、绕不过的话题,它所代表的“特务政治”影响了整个明朝的发展方向。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正是这种神秘的特性让很多人对其真实面貌不甚了然,本书正是对这一机构去伪存真,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锦衣卫,讲述其中的权力纠葛与祸福兴亡。
以严谨细致的研究与幽默诙谐的笔法,讲述发生在锦衣卫中的历史故事,审视这一机构给明朝带来的不同历史走向。
丰富精美的插图为您带来更加丰富的周边知识及阅读体验。
宦官升降
一、从卑微到显达
中国人似乎向来对宦官没有太多好感,更多的往往是憎恶和鄙视。司马迁曾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作为曾经遭受腐刑之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应该是出于锥心之痛,也多少代表了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宦官被世人轻视,有着多种原因。其一是身体特征,由于受过阉割,宦官的面相和嗓音等都发生变异,比如唇下不长胡须、嗓音不男不女等,许多体征都与正常男人存在很大差别。其二是出身卑微,宦官中有不少都是罪犯或俘虏出身,因为受到惩罚而被阉割。此外还有一些出身贫寒,因为生活贫困,又不愿意通过劳动改变命运,只想以自宫的方式到皇宫乞食,因此被人们看不起。其三,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宦官因为靠近皇权,所以总有少数能作威作福,而这些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所牢记,由此导致人们对宦官群体印象欠佳。
当然,宦官自己并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们都是皇宫中人,所以自我感觉超好,自视非常之高。这也可以理解。相对于普通百姓和朝廷大员,他们毕竟更加靠近皇权,所谓靠山吃山,可以恃宠而骄。事实也是如此,在皇宫内部,总有一些太监仗势为祸,甚至插手朝政,并且搅得风生水起,惹得朝臣侧目。至于在皇宫之外,太监们外出办事,则往往打着皇权这一旗号,威福凌人,盘剥百姓,所以更加招人痛恨。
有皇权就有宦官,明朝也不能例外。与历史上宦官为祸甚烈的时代,比如汉末、唐末相比,明代的宦官也以势盛而著称。特别是在明代中后期,宦官机构之大、权力之隆、地位之高,均有赶超历朝之势。
在明朝建立之初,太监的数量已经开始急速上涨。只是这时的朱元璋刚刚坐上皇位,对谁都充满了高度警惕,对于数量上升过快的太监自然也会有一丝忌惮。当然,相比那些孔武有力的男人,这些形体不全之人毕竟还是相对安全的,而且深宫后院也确实离不开太监们的打理,于是便只能在默认其发展的同时,严加管制,层层设防。即便是朱元璋严格控制,仍然阻止不了太监规模的一再扩大。朱元璋只得制定一些硬性规定:比如宦官的官阶最高不得超过四品,内臣不得与外官有移文往来,内臣不得兼有外臣之文武官衔等等。其中有两条规定显得尤其严厉:其一是“内臣不得识字”,这剥夺了宦官受教育的权利;其二是“内臣不得干预政事(一说外事)”。而且,为了保证第二条规定的落实,他命人在宫门立了一块铁牌,上面书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太祖皇帝所立的这一规矩,建文帝一直严格遵守。朱允炆即位后,继续使用祖父的一套办法驾驭宦官,对其实施严格管理,有时甚至比洪武朝更加严格,宦官稍有违法之举,就会受到严惩。这在有效防止太监干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比如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所得罪的这些大小宦官,或被朱棣悄悄收买,或主动与朱棣联系,一直偷偷地替朱棣搜集情报、通风报信,对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既然曾受惠于太监,那么朱棣对太监的态度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明代宦官地位的根本改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正发生在永乐朝。是朱棣投桃报李,给了他们机会。有学者认为,明朝“二十四衙门”的建制,其实是在永乐朝才彻底完成的。而且朱棣在迁都之后,在北京和南京各保留一套宦官机构。这种南北两京的建制,终明一朝始终得以保留,也和朱棣有着直接关系。
所谓“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十二监分别是: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和都知监;四司分别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和混堂司;八局则分别是: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二十四衙门中,以十二监的地位最为重要,执事太监品秩更高。而十二监中,又以司礼监权力最大。当然,在明朝初期,司礼监因为朱元璋和朱允炆的有意压制,所以尚显平庸,大小太监仍然只能卑微地乞食皇宫。这种局面,也是到了永乐朝才有所改变。
除了给太监定岗定编,给予其相应的身份地位之外,太监的权力得到大幅提高,可以染指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并发挥了突出作用。由于朱棣的有意安排,太监不仅有机会接触宫中要务,也会奉命出使;不仅担负监军的职责,还能领兵作战;不仅搜集情报、监控臣民,还能参与抓捕和审判,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审判结果……
太监地位日隆、威势凌人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他们通过司礼监掌控了东厂,又借助东厂对锦衣卫加以监视和控制,攫取包括司法权在内的更多政治权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多半也是因为朱棣。他在有意无意之中,忽视了父亲处心积虑设立的种种规定,从而给了宦官步步为营、攫取权力的机会。
......
六、太监学堂
还有一点,朱瞻基和其父的认识也不相同,那就是对待宦官的态度。在宣宗时期,宦官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宦官的凶险都是因为太靠近皇室,太接近皇权。办好一千件事的功劳,会因办错一件事而被轻易地抹掉。但是,即便处处充满凶险,宦官也会选择依附皇权,紧贴不放。这是一种寄生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他们可以得到一种延伸和异化的皇权,除了高高在上的地位,还有无尽的荣华富贵。在永乐朝,由于朱棣的放任,宦官的权力急剧膨胀,提督东厂是其重要标志。在宣德时期,宦官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除了出使、采办、监军等权力之外,还可以领军守边,甚至取得了批红权,开始染指核心政务。所谓批红,也叫批朱。在明朝,内阁大臣呈递奏章,会提操办建议,这些建议通常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皇帝看了之后,会用红字进行批示,这称为“批红”,也称“批朱”。
那么问题来了,这批红权是皇帝的,怎么就交给太监了?很简单,因为皇帝忙不过来。
忙不过来,也不一定要交给太监啊?信任谁就交给谁。这个时候,皇帝最信任的人是太监。
可是太监不认识字啊?
不要紧,可以教。
可是太祖皇帝曾有规定:“内监不得识字。”
祖制是死的,人是活的。
应该就是这样一个逻辑,朱瞻基硬是把太祖皇帝定下的“内监不得识字”的禁令推翻了。不死守祖制,在这一点上,朱瞻基也是在向爷爷朱棣学习。
当初,英国公张辅征伐安南归来,曾向朱棣献上王瑾等几位小太监。这几位其实是他抓来的俘虏,经过净身之后成为太监。因为长相俊美,而且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朱棣便命人教他们识字,除了赏赐几位给朱高炽之外,也把王瑾赐给了朱瞻基。一段时间之后,宣宗也发现,有文化的太监,还真是不一样。不仅聪明乖巧,而且很会办事,汇报事情也可以口笔并用,节省时间。
朱瞻基除了重用王瑾之外,不由得心生感慨:太祖的有些规定看来也会不合时宜,需要进行一些修改了。
不久之后,他在皇宫中开办了一个文化补习班,名叫内书堂,专门挑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补习文化,开始认字读书。朱瞻基是一位具有艺术天赋的皇帝,既会写诗,也会作画。他也有耽于女色的恶习,由于纵欲过度,所以比他父亲还少活了十年。另外,他还喜欢斗蛐蛐儿,可能为此耽误了太多时间,否则他应该可以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作为一位艺术家皇帝,他
自然希望有人在周围喝彩,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粉丝。如果周围都是一些不认得字的太监,那岂不是太没有成就感了?所以,他让太监学习文化,读书识字,起码可以一起欣赏他的高雅艺术。
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办理公务的考虑。朱瞻基重用王瑾,希望所有的太监都能达到王瑾这样的水平,所以他非常坚定地推动太监的文化普及工作。他的设想很好,但是否能够如其所愿,则是另外一回事。
苏轼曾有诗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太监也是人,理应和平常人一样享有受教育权。但是,太监毕竟太靠近皇权,而且由于生理残缺容易带来性格扭曲,也许确实只需粗记姓名即可,否则就会插手政务,就会另外生出种种祸端。朱瞻基教会太监识字,虽然会给自己理政带来一些便利,但也自此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开,没人会预料到有些“娴于文墨”的太监,一旦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