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明本天工开物
【作 者】宋应星 著
【出版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索书号】N092/3006(4)
【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
作者简介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江右民系,南昌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1641)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
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
内容简介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1幅插图,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此次影印明崇祯十年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前言
《天工開物》初刻於明崇禎十年(一六三七),全書共十八卷,內含插圖一百餘幅,是一部集中反映中國古代生産技術的綜合性著作。在中國古代瀚如煙海的漢文典籍中,生産技術領域並非士人們熱衷書寫的主題,這其中除去佔據相當比例的農書,關注手工業者即通常所謂“匠人”技藝的書籍可謂鳳毛麟角,其中最重要的兩部著作即《周禮·考工記》和《天工開物》,前者開創了中國古代技術的悠久傳統,後者則代表著近代西方科技傳入中國前夕,中國人在農業和手工業領域的技術成就和科學思想。因此,《天工開物》是一部兼具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重要典籍。
《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字長庚,明萬曆十五年(一五八七)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府奉新縣北鄉(今江西奉新宋埠)。宋應星的曾祖、祖父輩中不乏經科舉入仕者,到宋應星的父親宋國霖時,宋氏家道中衰,但青年宋應星依然秉承讀書入仕的家族理想。宋應星與胞兄宋應昇於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在南昌府同中舉人,時譽“奉新二宋”。一六一六年至一六三一年,宋應星、應昇兄弟六次北上京師參加會試,然皆以落第收場。明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宋應星赴本省袁州府分宜縣出任教諭一職四年。崇禎十一年(一六三八),宋應星升任福建省汀州府推官,兩年後辭官歸奉新故里。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升任南直隸鳳陽府亳州知州,未及一載即辭官返鄉。入清後,宋應星拒不出仕,隱居鄉里,其卒年未知,潘吉星先生推測約在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前後。
(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