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图书馆第十五届读者服务宣传月活动”红色经典书目荐读

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的出现与崛起

 

【书  名】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的出现与崛起

【作 者】陈志强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G219.29/7441

阅览室社科三阅览室

 

作者简介

陈志强,新闻学博士,教授,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发展史、新媒体传播与社会变迁。国家级一流专业、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十三五”特色专业“网络与新媒体”负责人,宁波市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负责人、宁波市社科研究基地宁波市传播监测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的出现与崛起(1921-1949),2011)、省部级项目8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际新闻界》《中国出版》《新闻记者》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六届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宁波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项。近年,承担传播效果监测和舆情分析等横向项目21项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的出现与崛起》在爬梳党史资料汇编、新闻从业人员自述或回忆录以及1949年之前的党报党刊的基础上,整理了一个由242位党报党刊管理层和一线记者编辑组成的报人群体。在对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年龄、籍贯分布、家庭出身、从业缘由等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的物质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虽然上海时期、苏区时期、延安时期和解放区时期的报人不是简单的继承和延续关系,但是在为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组织建设、武装斗争服务的过程中,处理好了作为报人和党员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形象。

 

前言/序言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报刊出版工作一直是其中心工作之一。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专门设有关于“宣传”的部分,并对包括杂志、报纸、书籍和小册子在内的新闻媒介的主管单位、办报原则、办报方针、工作人员条件、办报规模及其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规定。此后,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局势多么危险,出版报刊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重点工作。由于目标明确、举措得力和保障有方,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是中国共产党所办报刊在数量上持续增长。据钱承军在《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报刊研究》一书中的统计:从1921年到1949年,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组织及其领导下、影响下的各级机关、部队和群众团体,创办了4500种报刊。其中,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创办的报刊大约2470种,人民军队创办的报刊大约1020种,群众团体创办的报刊约1030种。这些报刊,不仅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创办到走向全国胜利进程中政治主张、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发展变化,而且细致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宣传鼓动和舆论引导的基本思路、具体做法和传播效果。

政党报刊大多以政党、政府的政治纲领、行动纲领(施政纲领)作为自己的宣传重点。为了保证宣传效果和提高宣传效率,政党对所办报刊的支持和监管往往非常用心。这种支持与监管,体现在办报人员方面,就是在选派优秀党员充任报人的同时,特别重视对报人思想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共产党报刊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甄选、培养中国共产党报人的演进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思想主张,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者。因此,最早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即上海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大多有过报刊工作经历,而且担任过报刊的主编或编辑;编辑报刊和撰写报刊文章,成为他们革命工作的主要内容。到了苏区时期和延安时期,随着政权组织的建立,政权建设、武装斗争和宣传工作一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点工作。工作复杂性、系统性和艰巨性的增加,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分工越来越具体,也逐渐出现了以报刊工作为主甚至职业办报的报人群体。而随着革命事业尤其是报刊事业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也完成了从出现到崛起的过程。但是,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的出现和崛起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延续和继承。换言之,作为一个群体的发展,创党之初的报人、苏区报人以及延安报人、根据地和解放区报人之间,有明显的“断层”。大革命失败后,多数报人或牺牲或失联或离开革命队伍,并没有顺利进入苏区工作。离开苏区之后,由于长征途中的大量减员,除了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负责同志之外,继续办报的只有任质斌。延安报人和其他根据地的报人,绝大多数是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参加革命的文化人和知识青年。不过,延安报人、其他抗日根据地报人和解放区报人之间,则因为根据地直接向解放区转换而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与此同时,苏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政权组织的建立还使中国共产党报刊的内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早期中国共产党报刊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苏联革命实践和帝国主义侵略、军阀混战及黑暗统治带来的民生凋敝;中国共产党政权组织建立之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党报党刊内容中的比重持续增加。具体的表现,一方面是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及其先进典型得到了充分的宣传报道,另一方面是这些内容在报刊中的版面数量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顺应报刊内容的变化尤其是保证报刊内容及时、高质量地跟上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报刊工作和报人队伍的管理。在报刊工作方面,表现为在中共中央成立了党报党刊的专门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党报党刊的出版工作;在报人队伍方面,表现为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集政治思想教育和办报能力提高于一体的培养模式。

绝大多数中国共产党报人早年家境殷实,也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他们本来可以在旧体制中相对安稳地生活,但是怀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及民族未来的憧憬,毅然加入了革命队伍。在革命队伍中,他们中的多数或者因为早期的办刊工作经历,或者因为展现出来的宣传素养,被指派为报人。他们中的多数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新闻教育,但是在炽热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作用下,在报刊实践中,做到了新闻素养和思想觉悟的比翼齐飞。在工作和生活方面,他们和其他岗位的革命者一样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在工作态度和人际交往方面,他们一样地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在服务精神和工作作风方面,他们在服务党政军中心工作的同时,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他们身上的这些特点,逐渐固化为1949年之前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精神品质的集体记忆,当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上全国胜利之后培养新闻工作者队伍的指南。

革命成功靠的是“两杆子”,即“笔杆子”和“枪杆子”。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是“笔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在党史研究和新闻史研究中,报人个案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不少知名报人,有一种甚至多种传记、文集、回忆录或纪念文集问世,他们的新闻实践经历、新闻思想演进以及在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一些报人回忆文章和纪念文集,也呈现了一个小群体的镜像。与个案研究路径相呼应,把中国共产党报人视为一个整体,还原并审视他们从出现到崛起各个阶段的人口学特征尤其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应该有助于丰满、全面地呈现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报人成长的历程。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