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我们为何在此:霍金香港首次讲演

 

【书  名】我们为何在此:霍金香港首次讲演

【作 者】()史蒂夫·霍金 等 著,香港科技大学 译    

【出版者】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P159-49/1080(6)

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

 

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2018)

著名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

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当代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宇宙之王”。他的代表作品有《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等。

霍金患有罕见的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晚年全身瘫痪,也无法发音,必须靠特别语音装置来沟通。

内容简介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1942-2018)于2006年在香港发表题为《宇宙的起源》的公开演讲,提出了他对宇宙及人类起源的看法,当时引起一股科学热潮,重新引发大众的好奇,共同思索“我们为何在此”这个大问题!

本书收录这位已故著名物理学家精彩绝伦的演讲和问答全文,以及作为霍金演讲前奏、提供背景知识的几场公众讲座的内容,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伯特.劳夫林的《爱因斯坦或许错了》,让读者了解霍金的宇宙观。

特别收录霍金女儿露西.霍金的专访,大谈父亲的为人、如何思考、如何看待自己的残疾等。

 

“他能以如珠的妙语清晰地诠释宇宙的复杂……他拥有非凡的头脑。”——《观察家》

“物理学的大祭司,几乎能够读懂上帝精神的少数人之一。”——《洛杉矶时报》

“跟随这样杰出的头脑去揭示这么伟大的问题真是激动人心。”——《星期日泰晤士报》

“爱因斯坦之后最卓越的科学头脑之一。”——《每日快报》

“自从爱因斯坦后,在使大爆炸和宇宙创生的思想融会贯通方面,他无疑比任何物理学家贡献都大。”——《新闻日报》

“天才、悲惨和胜利……霍金引导我们领略现代宇宙学观念的演化,从亚里士多德和哥白尼,经伽利略和牛顿,到爱因斯坦以及霍金本人。”——《悉尼晨报》

 

序言

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宣扬人类前沿的智慧,是香港科技大学对社会的一项承诺。

2006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邀请霍金教授来港,出席高研院首场杰出讲座,他发表了题为“宇宙起源”的演说。霍金教授誉满国际,他的演讲全文,加上其他杰出科学家的鸿文,如今结集成书,让读者能够认识人类杰出心灵对宇宙的观察和体会,实在饶有意义。

抬首遥望穹苍,宇宙浩瀚无垠,人类的确渺小得很。然而,人类对天体演化、物质结构和生命起源的探索,锲而不舍,这份精神,亦显得人类心灵的伟大。早在中国汉代,著名科学家张衡(78—139年)便提出“浑天说”,他认为大地是圆形的。所谓“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天大而地小”“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张衡通过对宇宙的观察,大胆提出“地球是圆形的”的主张,展现了人类追求真知、探索宇宙结构的可贵精神。

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我们逐步了解了更多大自然的奥秘。西方的科学史,从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到今天的霍金教授;从地心说、日心说、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到今日的宇宙大爆炸,人类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伟大的心灵,穷一生之力,试图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激情,仿佛同宇宙一样,永恒不息。

霍金教授的身躯受到顽疾折磨,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气馁。他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时,有人问他,凭什么力量克服困难?霍金教授说:“形体虽残,精神不废”“生命尚存,便有希望”。这份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人类能够以渺小之身,却凭伟大意志去探索无垠宇宙的力量;用薪火相传的追寻精神、一代一代所累积的知识,解开宇宙结构的谜团,这是人类迈步向前的希望源泉。

我很乐见香港科技大学与商务印书馆合作,把霍金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学高研院所发表的讲话,与其他杰出学者的演讲一起,结集成书,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历史,留下一代杰出心灵的雪泥鸿爪。

是为序。

朱经武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2006年11月12日

注:本篇为繁体版《我们为何在此?》的序言,繁体版《我们为何在此?》由香港科技大学和商务印书馆共同策划出版。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