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博物之美:畅游在自然与艺术之间
【作 者】薛晓源 著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索书号】N91/4463
【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
作者简介
薛晓源,博士,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博士后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商务印书馆艺术与博物学学术总顾问、《中国博物学评论》主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自然教育与传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报》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主编出版自然教育与艺术图书200多种。专著《飞动之美一一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理解与阐释》2014年入选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内容简介
博物学是什么?通晓众物之谓也。博物学除了能够带给人知识外,还可以带来艺术上的审美享受。三百多年来,西方博物学家及博物画家用精湛的画技将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呈现到纸上,如果只把这些画作简单地看作科学绘画,难免会忽略掉其背后的美学价值。如何欣赏这些作品的美丽之处?有着画家身份的薛晓源先生,研究博物学美学十余年,在这本著作中,他将从一个艺术家的独到审美意识出发,来品评和领略西方博物著作中的美感。
西方博物学庞大的知识宝库,对一般人而言肯定会产生“眩晕”的感觉。我虽然有着十几年的博物学收藏史,但面对纷至沓来的舶来品,仍偶有如坠“五里之雾”的感觉。本着普及博物学的现实性,《博物之旅》第一辑按照“鸟类卷”“植物卷”“动物卷”“昆虫卷”“水生生物卷”分类,从西方浩如烟海的博物学故纸堆里,披沙拣金,探骊得珠,从干卷书中精选出六十多本,采撷其中精华按上述分类汇编,系统梳理博物学时期的代表性著作。由于时间紧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还只是轮廓和梗概,读者诸君“欲知其详,还得等下回分解”。《博物之旅》第一辑荟萃许多博物学的名著,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只是编译和精选其中的菁华,第二辑我们将陆续采撷精华把这些原著完整翻译出版,以满足读者们殷殷之望。有人说《博物之旅》第一辑像正在上演的欧洲杯足球赛的“射门集锦”那样,美不胜收,要是能再看完几场整场比赛就更爽了。《博物之旅》第二辑“原典系列”就请大家看多场完整精彩的赛事,原汁原味享受美图妙文的视觉盛宴。
《博物之旅·原典系列》将从我收藏的近万部博物学名著中,经过专家遴选和讨论,选出100部,邀请博物学的专家和翻译家进行翻译,每年出版10部,计划10年左右完成。
《博物之旅·原典系列》的学术目标是以西方18-19世纪博物学繁盛时期的经典著作为遴选对象,以图文互动性为主导,兼顾阅读的趣味性,把科学启蒙、艺术欣赏、自然教育、趣味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科学与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让读者诸君在诗意中感受自然之美。
薛晓源先生主编的《博物之旅》丛书,印制精美,取材丰硕,是极好的博物知识与博物艺术的书。西方出版界在博物艺术方面比中国先走了几百年:奥杜邦父子(Audubon,1785-1851,1812-1862)的画作早已是西方艺术收藏界的珍品,我们应急起追赶。我希望这套新书的出版能唤起许多读者,尤其青年读者们的兴趣。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鸟兽虫鱼是人类的朋友,亦是科学艺术灵感的源泉。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薛晓源教授新作《博物之美》以图文互动性为主导,兼顾阅读的趣味性,把科学启蒙、艺术欣赏、自然教育、趣味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科学与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让读者在诗意中感受自然之美。这是践行孔子所倡导“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典范,体现出薛晓源教授对现代文明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深的社会责任感。
——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博士
序
北京薛晓源教授来电话,嘱我为他即将出版的《博物之美——畅游在自然与艺术之间》写几句话,心中颇为惴惴,因为自己是观赏园艺背景,这个专业窄得不能再窄,对博物学只了解一些皮毛。但在薛教授的盛情之下,也只能勉为其难了。
初识薛教授,是2016年的夏季,上海市建设党委组织了一场关于生态保护主题的TED报告会,我们两个都是演讲嘉宾。他讲述的主题是天堂鸟博物画,大量精美的画作来自法国弗朗索瓦·勒瓦扬等三位博物学家,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天堂鸟的基本形态特征、生活环境以及部分物种的觅食习性等科学信息。长久以来,这些插图都是鸟类学家、鸟类爱好者和艺术家推崇备至的作品。以红极乐鸟为例,薛教授讲道:“红色确实是这种美丽而稀有的鸟类的肋下羽毛的主要颜色,这是一种富有光泽的红,上面绽放着丰富的紫红,深浅变化不一。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相信当我们有机会在野外或动物园见到这种天堂鸟时,肯定能叫出它的名字,这该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他温文尔雅、开朗活泼、生动博学,洪钟般且具穿透力的男中音感染了所有听众,毫不例外,我亦成为他的粉丝之一。
随着不断的接触,我对薛教授有了更深了解。薛晓源教授既是范曾先生的得意门徒,是一位知名画家,又是一位专业的哲学家,更是一名集大成的博物学家。他勤奋好学、博学多识、思路开阔,已经打通了连接科学、哲学和艺术的任督二脉。作为《中国博物学评论》主编,他已经主持出版了“博物学经典丛书”等三十多本博物学著作。这些著作以图文互动性为主导,兼顾阅读的趣味性,把科学启蒙、艺术欣赏、自然教育、趣味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科学与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让读者在诗意中感受自然之美。这是践行孔子所倡导“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典范,体现出他对现代文明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深的社会责任感。
我自己的博物学概念来自学校的文章或者课外阅读的知识,并由此知道了古希腊哲学家兼博物学家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全能的达·芬奇、通过显微镜研究博物学的安东尼·列文虎克、弘扬双名法为自然界带来秩序的人卡尔·林奈、英国知名博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获得性性状遗传(用进废退)的代表人物让一巴蒂斯特·拉马克、全能博物学家和自然选择进化论的提出者之一查尔斯·达尔文;更不用说我们国内的著名博物学家如贾思勰、沈括、郦道元、徐霞客、竺可桢,等等。这些知名的博物学家和他们的故事,对我的人生和自然的知识启蒙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也对我升人大学的专业选择有一定影响。
2004-2005年我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做访问学者的那段时间,让我真正有机会与博物学有近距离的接触,玛丽安娜·诺斯(Marianne North,1830-1890)最先进入我的视野。在邱园东侧有一间正对着温带温室的博物馆,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馆中展示了她的数百幅植物学画作,精美而准确。此前我对她的了解仅限于她是一位自学成材而多产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画家和植物学家,这时才知道她还是博物学家。她做过广泛的国外旅行,足迹遍布四大洲,独自一人在艰苦危险的自然环境里风餐露宿,精心作画。在仔细观·看其画作时,能感受到她作画时的安详和对观察到的自然景致的真实描绘。此外,在邱园的标本馆,还能看到达尔文在1853年左右采集并赠送给邱园的腊叶标本。在邱园里,处处感受到帝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耳熟能详的博物学痕迹,如约瑟夫·班克斯爵士经济植物中心、威廉·艾顿爵士温室、威廉·胡克爵士雕塑,等等。
要说到触发我内心对博物学的感悟的学者,则要数德国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rvon Humboldt,1769-1859)。洪堡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关联。他对世界的探索,开创了视自然为生命之网的先河。更重要的是,洪堡革新了我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洪堡对自然的探索,以及他留下的著作、日记和信件,奠定了他现代地理学开山鼻祖的地位。他发明的等温线、等压线仍然应用在我们今天的地图上;他发现了磁倾赤道;他构想出了跨越全球的植被与气候带的概念。洪堡的追随者,以及这些追随者之后的追随者,都在传承他的遗产。达尔文对这位前辈的崇拜,反映了洪堡当时巨大的影响力。达尔文坦言:“没有什么能比阅读洪堡的旅行故事更让我激动的事了。”如果没有洪堡的影响,他不会登上“小猎犬”号,也不会想到写作《物种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