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传统中庸概念的现代心理学研究

 

【书  名】传统中庸概念的现代心理学研究

【作 者】林升栋     

【出版者】厦门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B222.05/4424-2

阅览室花津校区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林升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兼职教授。担任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广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0-2008)、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2019)任教,历任厦门大学广告学系系主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等职。2007-2008年,作为佛雷曼访问学者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学;2013-2014年,作为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在罗德岛大学访学。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达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万物才得以育。

个体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是从和谐个体开始的。“和”与中庸密切相关。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中道。孔子讲“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它是道德准则,也是思想方法,指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中庸不仅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处世准则,也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中庸”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杨朝明,2018)。在方法论上,中国倡导中庸之道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吻合。在对“中庸”的解释中,“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是一种在矛盾中维系和谐、寻求天人合一的理想(赵可金,2017)。

本书正是尝试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国人的中庸思维进行研究。全书分三篇:第一篇,寻找中庸自我;第二篇,构建中庸思维;第三篇,聚焦主客相融。这三篇分别代表了作者15年来摸索的三个阶段性成果,从最初借用西方研究工具进行的改良,到中庸实践思维体系的整体构念,再到借助中国文化载体——水墨画深入中庸起点“主客相融”的实验研究.代表了作者在这一领域锲而不舍的探索。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还远未深入中庸最核心的层面。希望本书的探索能够对后续的研究有所启迪。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