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3D打印聚合物材料
【作 者】闫春泽 主编 郎美东,连芩,傅轶 副主编
【出版者】化学工业出版社
【索书号】TS853/3753
【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
作者简介
闫春泽,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室副主任/教授,编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工信部工业转型升级、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基础前沿等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资助下,长期从事粉末床激光增材制造材料及其成形理论与应用研究。近5年,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4篇;近5年SCI他引1200多次、H因子19,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包括美、英、德等国8名院士);获发明专利34项,包括美国、日本发明专利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2部。研发的增材制造高性能材料及装备已在广东银禧科技、武汉华科三维公司实现了产业化,成果在中国航发、航天科技、科工集团、兵器集团、东风汽车、英国罗罗、法国空客、德国博世等国内外1000多家单位得到应用,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出口至英、美、德、澳等国。相关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排1)和湖北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排3);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3)、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核心成员)、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3)。担任国际SCI期刊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和Polymers客座编辑。
内容简介
3D打印聚合物材料是应用最早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3D打印材料。本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3D打印聚合物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详细阐述了粉末材料、丝状材料、光敏材料、水凝胶等3D打印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成形机理与工艺、成形件性能及应用。对喷墨打印用聚合物、粉末黏合打印用聚合物和直接书写3D打印用聚合物等其他3D打印聚合物材料也进行了简要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3D打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应用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辅助教材。
前言
3D打印属于增材制造,是一种以三维CAD模型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材料并叠加方式制造复杂实体零件的先进制造技术。经过多年发展,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科教、汽车等领域。3D打印由硬件、软件、材料及成形工艺等关键技术高度集成,各组成技术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随着3D打印工艺与装备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成熟,3D打印材料的种类和性能已成为制约3D打印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新型3D打印材料的研发成为3D打印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拓展3D打印技术应用领域的必经之路。3D打印材料主要包括聚合物、金属、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等,其中,3D打印聚合物材料是应用早也是目前应用广泛的3D打印材料,其按形态可分为粉末材料、丝状材料、液态材料(光敏材料)、水凝胶等。据美国Wohlers Report统计,3D打印聚合物材料占3D打印材料市场的70%以上。为此,中国工程院组织开展“中国3D打印材料及应用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组织了一批在国内长期从事3D打印聚合物材料研发、教学与应用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基础上编写了这本《3D打印聚合物材料》专著。
本书对3D打印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成形机理与工艺、成形件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全书共分6章,第1章概述了3D打印技术和3D打印聚合物材料发展现状;第2章论述了3D打印聚合物粉末材料,主要包括聚酰胺(PA)、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聚醚醚酮(PEEK)、聚丙烯(PP)及其复合粉末材料等;第3章论述了3D打印聚合物丝状材料,主要包括ABS、聚乳酸(PLA)、聚醚醚酮(PEEK)、热塑性聚氨酯(TPU)及其复合丝材;第4章论述了3D打印聚合物光敏材料,主要包括光敏树脂、陶瓷前驱体、形状记忆材料等;第5章论述了3D打印聚合物水凝胶;第6章论述了其他3D打印聚合物材料,主要包括喷墨打印用聚合物材料、粉末黏合打印用聚合物材料和直接书写3D打印用聚合物材料等。
本书由闫春泽(华中科技大学)任主编,郎美东(华东理工大学)、连芩(西安交通大学)、傅轶(广东银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副主编,李涤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任主审。各章主要编写人员如下:第1章由闫春泽编写;第2章由闫春泽、杨磊(武汉理工大学)、陈勃生(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袁博(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编写;第3章由王润国(北京化工大学)、王军(北京化工大学)、傅轶、许高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李志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赵宁(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编写;第4章由连芩、段玉岗(西安交通大学)、杨科珂(四川大学)、成川颖(四川大学)编写;第5章由郎美东、王照闯(华东理工大学)编写;第6章由赵宁、徐坚(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编写。张文书(南京工业大学)、王照闯(南京工业大学)担任秘书对专著编写工作进行了组织和协调,陈鹏(华中科技大学)、伍宏志(华中科技大学)、刘主峰(华中科技大学)等博士研究生参与本专著的整理工作。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本书的内容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同时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