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中国农村改革40年

 

【书  名】中国农村改革40年

【作 者】陈锡文罗丹张征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F320.2/7480

阅览室花津校区社科阅览室三

 

作者简介

陈锡文,男,祖籍江苏丹阳,1950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长期从事我国“三农”领域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参与了198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农村改革发展的大部分重要文件起草工作。在“三农”理论和政策领域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先后四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曾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聘为特聘教授,被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聘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40年来的中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宏廓深远。当前的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数千年来巨变。

《中国农村改革40年(中宣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从中国农村改革伊始的历史背景、逻辑演变入手,既涵盖了农村的土地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乡村治理体系、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粮食购销体制等影响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度演进,也涉及农民收入和生活、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力求给读者展现一幅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宏观图景、历史缘由和政策脉络,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关心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变化。

 

前言

书稿送交出版社后,心里不仅没有轻松感,反倒是充满了不安。中国农村改革40年,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但我们书写的这些文字,能配得上这一波澜壮阔的宏大命题吗?而限于能力,我们也只能交出这样一份连自己都不甚满意的书稿。不管怎样,我们以自己的视角和观察,将我们对这40年来中国农村变迁的感悟写成文字,希望以一家之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盼关注中国农村问题的人们对这40年来农村改革的成就、经验、问题、前景等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为实行中国的乡村振兴、推动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提出更多、更深刻的见解,这就是我们撰写本书的初衷。

当前的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数千年来所未有之巨变。回顾40年来中国农村改革乃至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的历程,深感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处理好两对关系极为重要:一是改革中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关系。改革如不能解决当下面临的突出问题,那就失去了改革的意义;但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而模糊了长远的目标,那就可能会因引起日后的折腾而付出沉重代价。二是看准了目标和如何迈向目标的关系。达到目标的路,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向前走,只是坐而论道永远也接近不了目标;但以为只要主观努力就可以一蹴而就地达到目标,那也绝不现实。所以,关键在于把握从当下到目标之间如何过渡,即需要有切实可行的过渡政策。中国的国情和现在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都决定实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必须既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也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对推进人口的城镇化是如此,对改变“大国小农”的状况也是如此。只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终将达到所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

本书的框架结构是三位作者集体讨论的结果。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的前两节由陈锡文撰写,第三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由罗丹撰写,第二章的第三节、第四章、第六章、第十章由张征撰写,由陈锡文对全书进行总纂。

我们要特别感谢人民出版社的郑海燕同志,是她的信任、鼓励和督促,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