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及文化研究

 

【书  名】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及文化研究

【作 者】王圆明     

【出版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J523.3/1066

阅览室花津校区阅览室社科二

 

作者简介

王圆明,男,2008年至今在贵阳学院美术学院任教,副教授职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师。2016参加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高研班,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美术方向博士研究生,2016-2017年度获“昌兴艺术奖学金”,“具潜力艺术家”评选活动参评资格。 作品:《白音都仁的家园》《冬季草原》《牧人和他们的草原》等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第五届全国(大芬)中国青年油画展,最绘画-第三届中国青年油画展,第五届少数民族高研班作品展,形色之魅-贵州省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课题:主持关于美术学课程改革的贵阳市级课题2016年结项;《美术学专业人体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委托单位贵阳市委组织部。 论文:《约尔格.伊门诺夫的启示----中国当代绘画中精神性与社会议题的关注 》,入选《贵州省首届青年美术理论双年研讨会》2017贵州省文化厅、文联主办。《剖析美术审美特征的三个层面》,发表于《速度》2016第1月省级期刊。《课程改革要把握美术教育发展趋势》,发表于《时代青年教育》2014第12期 省级期刊。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共四章)、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为本文的导论,在对相关文献的统计、梳理中发现对其有“称谓模糊”问题,从这一问题出发结合论文的选题缘由界定了研究范围。在田野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和不足,确定了研究方向。绪论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背景提出了深入研究该问题的意义,而后提出了此研究在理论与现实方面所具有的研究价值,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创新点。 正文部分共分四章,从地区个案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对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及文化价值进行详细研究。正文中对阿拉善仿古地毯的源流、图案审美特色,图案的文化解析中,发现阿拉善仿古地毯发展的历史性经验和规律来对应目前的困境和发展。终结论中提出了在保护发展中要保持自身优势与多地区协作,手工毯与机制互补等具体建议,总结出“抢救性保护”是目前工作的重点,也是将来进一步系统性发展的前提。

后记

本书是在对档案馆、图书馆的资料文献调查,博物馆的古旧地毯实物调查,一些民间艺人的采访以及相关地毯厂、作坊、传承人、经营者的调研基础上完成的。本书的写作聚焦于阿拉善仿古地毯图案的研究,也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觉,不仅让我将仿古地毯图案方面的知识系统化,也是我对自身民族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追问。书中透过仿古地毯图案开启了我对民族文化的研究,通过文字和绘画对自身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将是我未来的研究重点。此时,我要向关心我以及支持我完成本书的各位老师、同学、朋友、亲人们表达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导师组高润喜、钟志金、殷会利三位老师。感谢导师——高润喜教授,从选题、构思直至成稿过程中他对全书关键点和研究视角有高屋建瓴的专业启发,在每次的交流中无不透露出深深的慈爱!钟志金教授在相关课程的教授中对本书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他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给我指引了方向,感谢他无私地把自己的学术见解和方法论传授给我,使得我在学术研究中有了较大的进步!感谢殷会利老师在我的写作和绘画中给了我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此外,我要感谢平时一起学习时给予我帮助的邹维佳、于箐竹和胡扬同学。

其次,我要感谢地毯艺人王永礼提供的研究线索和对相关研究人员的引荐,感谢他提供的20世纪60—90年代收藏的宝贵的仿古地毯图纸,这成为我研究的手资料,对本书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感谢地毯专家赵海荣先生的启发和探讨;感谢地毯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晓娟的支持和帮助,她提供的资料对阿拉善仿古地毯现状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后,向一直给予我支持、厚爱的父母、爱人和两个儿女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我的爱人乌云毕力格在背后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另外,还要感谢在读期间贵阳学院的朋友、同事、领导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我要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同事和朋友们,谢谢大家的关心!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