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反内卷:如何对抗集体焦虑与非理性竞争
【作 者】黄徽 著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C916/4428
【阅览室】赭山校区理科与法学阅览室
作者简介
黄徽
终身学习者,隐于市。
著有《对冲基金到底是什么》《有温度的资本论》《治理的逻辑:事权与财权的分立》《爱的复利:用经济学思维谈爱与亲密关系》。
内容简介
“没有创新的简单重复现象”
“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
“没有发展的增长”
因为内卷能如此恰当地形容我们的生活现状——被迫按照权力结构所设定好的外部指标竞争,所以这一社会学术语,能在当代语境中快速“出圈”。
花式“J娃”的父母、“996”的互联网大厂员工、找不到工作的“985废物”……总有一种内卷与你有关,而你任何想退出的念头或行动,往往不被社会所包容。也许,是时候好好讨论,如何反内卷,过真正想要的生活了。
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介绍“内卷”一词的历史,再分析内卷如何演变为如今社会的常用词,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四条反内卷思路,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教育体制、企业管理、产权限制、阶级固化、社会治理……
所谓反内卷,不是让人们消极地退出社会生活,而是鼓励一种不受群体绑架的生活方式,呼吁一个能为人们提供多元化选择的社会,这个社会的成员可以随时离开内卷的游戏,不受他人指责,过上更舒展的生活。
“内卷”这个词近年来突然火了。内卷从字义上来理解就是反向进化,向内演化,虽然有迭代,但其实没有更新。
在当下的中文网络中,内卷有了更多的引申意义。有些人说:内卷化就是无法进行质变的量变。虽然感觉自己已经为学习、工作或其他生活目标付出了努力,但却一直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积极的、鼓舞人心的变化。人们把这种持续的付出视为内卷,也有些人宽泛地把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称为内卷。
有些人则强调内卷是在存量一定、缺乏增量的前提下的竞争。此时让人难以忍受的过度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一个经常被网友们列举的典型的内卷现象是升学考试,录取的名额有限,家长又都希望孩子上好的学校,大家只好没日没夜地备考,形成恶性竞争。程序员的“加班文化”也被很多人称为内卷。有一天某个企业突然开始提倡所谓的加班文化,在之后一段时间里,这个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赢得了暂时的优势。而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也开始要求加班。于是,加班逐渐成了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内卷这个词如此流行,以至于现在只要看起来是让人难受的竞争,就可能被称为内卷。
不仅是存量竞争,人类学家项飙在访谈中讲到,内卷背后的竞争是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项飙说:“现在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没有退出的机制,不允许你退出。刚才讲到那位同学要去麦当劳工作,面试官第一句话就是‘你父母怎么想’。你要往下走,要退出竞争,过自己的生活,你面对的道德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成功者要求失败者一定要承认自己是失败的。你不仅是在钱上少一点,物质生活上差一点,而且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头,一定要去承认你是没有什么用的,是失败的。如果你不承认自己失败,而是悄然走开退出竞争,这是不被允许的,会遭受很多的指责。”
让我们回头来看看内卷这个词在社会学上最初的意思。一般认为,最早把内卷这个词引入中文世界的是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写道:“使用雇佣劳力的大农场和依赖家庭劳力的家庭农场,对人口压力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大农场得以就农场的需要变化而多雇或解雇劳力。家庭式农场则不具备相似的弹性。从相对劳力而言,面积太小的家庭农场,无法解雇多余的劳力;面对剩余劳力的存在和劳力的不能充分使用而无能为力。在生计的压力下,这类农场在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劳力,远比使用雇佣劳力的大农场为多。……克利福德·吉尔茨给爪哇水稻农作中这种集约化到边际报酬收缩的现象,冠以一个特别的名称:‘农业内卷化’。”黄教授在分析小农的精耕细作时指出:“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
请注意黄宗智讲到的内卷的一些特征。内卷的主语是小农,一般被认为是缺乏格局、缺乏资源、缺少选择机会的。小农和大农场相比起来,缺乏资源,缺乏管理,因此面对外部需求环境的变化时,他们缺少选择,缺乏弹性。这导致这些缺少其他可能性的小农只能把剩余劳力继续投入到农场中去。虽然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边际收益已经收缩得非常厉害了,但是从效用的角度看,这样的抉择依然是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