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芯片战争:历史与今天的半导体突围
【作 者】脑极体 著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F416.6/7042
【阅览室】花津校区社科阅览室三
作者简介
脑极体,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以人工智能深度分析为特色的科技自媒体,专注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半导体、新一代通信等泛前瞻科技的产业报道与深度分析。团队致力于完成前沿科技的深度科普与产业分析,让更广泛受众理解智能技术下的行业、开发与经济变局。截至2020年,脑极体已出版专著4种,覆盖全网读者100万+,入驻40+自媒体平台、科技专栏、开发者社区,大量内容获得各界广泛关注。
王凌风,笔名风辞远,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自媒体“脑极体”创始人,科技领域专栏作家与独立分析师,出版有《未来学徒:人工智能的飞驰时代》《华为的下一座山:从人工智能到2030》等专著。致力于解析人工智能、云计算、半导体等前瞻技术产业的战略发展趋势,发掘科技矩阵的真实故事,寻访智能中国的生长脉络。
何淼,笔名藏狐,脑极体作者,资深科技媒体人、产业分析师,长期深度报道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硬件、互联网、女性科技等领域,著有《AI已来》《她客TAKE:科技产业中的女性力量与女性发展》等作品。
谢海杰,笔名海怪,脑极体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硕士,长期关注AI、芯片及云计算等产业生态。
内容简介
今天我们很容易发现,不断升温的中美科技博弈,最核心问题就在于芯片。一枚小小的芯片,究竟为何会变成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环绕在中国外围的半导体封锁,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了今天的情况?另一方面,芯片产业本身特质是高投入、高度集成化、全产业链分配。这些特质导致芯片产业必然不断发生旧秩序损坏与新规则建立,换言之,在芯片领域,“战争”是常态,而“和平共处”非常稀少。如果我们能读懂历史上已经发生的芯片战争与芯片博弈,那么也将能以最高效率找到今天中国芯片的突围方向。将历史经验与今天的情况结合,或许会发现,我们此刻正身处一场从未停止过的“芯片战争”。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技术变局;第二章 区位博弈;第三章 公司征伐;第四章 突围战争;第五章 中国底牌,后记:中国半导体的集群进攻时?
《芯片战争:历史与今天的半导体突围》希望能够给半导体行业的政策制定者、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其他各类从业者以启迪,给有志于投身半导体行业的人员以综合认知,给有兴趣了解半导体的大众以行业知识。
前 言
科技的发展,是一往无前、乘风破浪,永远能带来一个个创业风口和生活享受吗?并不是。
从互联网狂热的梦境中醒来,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事情让国人开始重新认识科技产业的底色。从2018年“中兴事件”,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再到不断有中国企业、机构、院校被美国纳入科技封锁列表,很多事情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科技已经来到了另一个阶段——一个需要直面竞争甚至斗争的阶段。
科技是一个“阴阳共生”的领域。大多时候,科技的主流都是全球协作达成技术进步,并在交流和合作中造福人类。但也有很多时候,科技的核心是竞争、攻讦、妥协;是同一个机会中诞生的一千家公司变成三两家;是一个利润奇高的产业,往往只留下后的胜利者;是国家与地缘之间的产业链竞争、封锁与支配。
而在今天的中国,处在“阴面”的科技问题,归根结底都绕不开一个关键词:芯片。
无论是通信、计算、操作系统,还是智能手机、服务器,从国家竞争到关键公司的生存,绕来绕去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本又回到了芯片。长期缠绕在中国外界的无形半导体枷锁,国产半导体产业缺乏基础产业层的事实,以及核心科技发展无法绕开半导体的常识,都不断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态势中浮现出来,给尝遍科技红利的国人带来了深深的不安。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媒体与社交网络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积极的、消极的、高喊口号的、大肆攻伐的兼而有之。
作为科技内容写作者,我们经常感觉到一种无力感:凭空发几句牢骚,放几个马后炮,或者大喊几声“加油”“必胜”都太没有技术难度了。所以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在这本书中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历史上不是只有中国,也不是只有中国企业面对过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其中有些国家或企业确实一败涂地,但也有很多实现逆风翻盘的案例,那么它们究竟是如何成功的?它们的成功中是否有一些东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
与其死盯着充满未知的未来,不如回到过去整理历史,寻求答案。毫无疑问,芯片是一把锁,我们可能要用一个甚至更多时代去打开这把锁。那么问题来了,这把锁是会自动打开,还是需要我们使尽蛮力给撬开,又或者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来巧妙地打开?
我们不如回到半导体的历史中,用一个足够“大”的视角,去解析藏在晶体管中的博弈论。
为什么历史上的“陈芝麻烂谷子”对于今天中国破解“芯片困局”是有效的?毕竟今天的产业格局似乎牢不可破,中国面临的是西方国家数十年明确的产业封锁与产业链规则。但我们可能还是要逆向思考一下:今天这个半导体牢笼是怎么来的?要知道,中国半导体的起步并不晚,早在1956年,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就研发出了晶体管。而历经数十年发展后,中国依旧要并入世界半导体体系,成为产业链中下游的成员。这意味着世界半导体格局对于中国是有价值的。要解决半导体之困,核心方案并不是几台光刻机和一套刻录技术,而是中国能否带来更充分、更重要的产业链价值,从而不断抬升自身的全球产业链区位。
回望历史会发现,半导体看似牢固的产业格局其实永远处在变化和革新的风暴中央。半导体,归根结底是一个在变化中改变或者保存产业链身位的游戏。在思考半导体如何脱困的问题时,有几件事情或许是认知前提。
半导体产业很容易一步踩空,万劫不复。众多响当当的名字,都只有十年左右的光辉岁月。在变化多端的半导体行业,我们眼前的格局是必然会被打破的。问题在于,打破之后会不会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半导体产业是一个与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协作紧密结合的产业。远有“二战”后的产业复兴,“冷战”中的美日、美苏对垒,近有金融危机和互联网兴起,所有大事都紧密关联到半导体产业的变化。时机,以及积累能够创造时机的因素,对于半导体来说非常重要。
作为在20世纪能与军火和航空并列的重要产业,半导体从来不是几个英雄的游戏。很多情况都是举国竞争,甚至引发国际间的合纵连横与全球产业链洗牌。半导体产业链与国家、企业、大众的协作非常重要,其间也留下了众多成败经验。
我们发现,历史中的经验和判断,也是一点点撬动“芯片铁板”的答案之一。
1957年,8个20多岁的年轻人在硅谷租了一间小房子。当时这家公司还没有拿到来自仙童的投资,罗伯特·诺依斯、戈登·摩尔这些日后被记录在《世界史》中的名字也还平平无奇。但就是这8个人在这间破屋子里研发出了仙童半导体,成就了日后“八叛逆”的传奇和驱动世界前进的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