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脑科学家教我的读书法
【作 者】(日)茂木健一郎 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G792/4442-2
【阅览室】赭山校区文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茂木健一郎
脑科学家。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Sony Computer Science Laboratories)高级研究员。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院和法学院,之后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理学系研究科专攻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理化学研究所、剑桥大学。以“Qualia” (主观感觉)为关键词研究大脑与心的关系。主要著作有《创意脑》《大脑活用学习法》《大脑活用工作术》等。
内容简介
用恰当的读书方法改造大脑,可以使我们更加从容睿智地面对生活。作为日本知名脑科学家,作者认为通过读书来磨炼语言能力,更容易使大脑得到锻炼。并且,读书可以带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具体阅读什么书能有效锻炼大脑呢?如何将读到的内容活用于我们的人生?本书中,作者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凭借独特的阅读理念,汇集数十本优质书籍的智慧精华,为我们解答有关阅读的核心问题,内容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前 言
书是照见你自己的“镜子”——问题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在这个信息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我们要读什么书?要怎样读书?
这件事堪称一项重要抉择,它关乎我们今后能否睿智地生活。
本书要介绍的是,在做出这一抉择之际,笔者本人选择书籍的方法、阅读的方法,以及与实践相联系的方法。
有人说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纸质书籍可能会被淘汰。但是,书的价值终归未曾发生改变。正因为这个时代每天都流动着令人应接不暇的信息,才更需要能够作为“定海神针”的书籍,使我们不致被海量信息卷走。
于笔者而言,书是一个“生命体”,它好比一位与我偶然邂逅、共同成长,并一路同行的益友。我与书之间并非只有一面之缘,通过不断地与书对话,可以了解新的思想;烦恼之际,可以从中寻求好的建议,或是被书中某段看似无心的话语拯救。
人成长了,书也会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书也是一面“照见自己成长的镜子”。
例如,本书介绍了夏目漱石的名著《我是猫》。笔者在小学四年级初次读到此书,当时读到的感觉与现在截然不同。
漱石在这部作品中假借猫的口吻,讲述出人类内心卑鄙无耻的部分——表面虽装作不关心世俗,内心却无比渴求金钱;听说熟人娶了艺伎,心里羡慕不已,等等。而且,其中大多事情是作者漱石本人的经历。
人这种动物,会相互出言不逊,彼此擦肩而过,却又不得不一同走过人生。漱石把这种如动物园一般的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对于人类的愚蠢之举,作者能够如此清楚透彻地观望,着实令笔者感到畅快。
当然,在孩童时代并不是这样的读法,只不过随着自身的成长,笔者在《我是猫》中看到的世界也发生了改变。
之所以说你在读的书是“照见自己的镜子”,也正是出于这一原因。
读书?还是不读书?——这将造成决定性的差异
书也是帮助大脑发育的养料。
当然,影视和音乐等的效果也不错。但毫无疑问,书的信息浓缩度。
每时每刻都会有大量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而语言终能将之归纳为“是这么一回事”。也就是说,语言是人脑的信息表达中为浓缩的部分。
试想一下,哪怕是一篇文章的一行,也是作者从无限庞大的语言组合中精心筛选构成的。更何况,像本书这样多达两百余页的语言的排列组合,在宇宙的历史长河中都不会再次出现了。所有的书籍,都是在辽阔无垠、黑暗深邃的“语言宇宙”里,在某一时刻奇迹般地浓缩为结晶。
大脑一旦接收到这些被压缩过的语言,就会慢慢开始回味并将其逐步扩散,作为这一生的养料将其消化。
迄今为止,笔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本书将要介绍给大家的,都是值得花费宝贵时间和精力阅读的书籍,每一本都值得我们珍惜。
英国有一个著名的皮鞋品牌叫作约翰·罗布,据说一双鞋至少几十万日元,但是买了它可以穿十年二十年,故而性价比相当高。据说一旦穿上它,就不想再换其他鞋了。可惜笔者一向不穿如此高级的鞋子,但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这一道理也适用于书籍。
人可以与书籍相伴一生,在相互陪伴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喜爱书籍,书籍也会沾染上阅读者的“气息”。其次,它的价格远比鞋子低廉。
认为书籍无用的人,总有一日会因与他人生命深度及幸福感的差距而后悔莫及。
我想强调的并不是“穿着约翰·罗布去寻找好书”,而是“穿着金草鞋去寻找好书”。
如果读完本书,大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一生财富的一本书,笔者将感到无比荣幸。
茂木健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