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对称与不对称
【作 者】李政道 著
【出版者】中信出版集团
【索书号】N49-51/6713(7)
【阅览室】花津校区自然科学阅览室
作者简介
李政道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26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名门望族,从小聪颖过人。因战争,他少年时代条件艰苦,小学、中学都没有毕业。抗战期间,他先后进入浙江大学、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
1946年,受吴大猷先生推荐赴美国深造。在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教授。24岁获博士学位,被誉为“神童博士”。30岁成为哥伦比亚大学200年来年轻的教授。
他工作风格独特,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关于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科学研究成就,使31岁的他和杨振宁作为华人科学家走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除此之外,他还提出李模型,并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
内容简介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物理科普代表作,深入浅出为你讲透改变世界的物理思想,饱含中国古典智慧与丰富的科学知识,帮你开阔视野,感受物理之美!
“对称展示宇宙之美,不对称生成宇宙之实。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中,对称与不对称交相辉映,构成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成为指引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灯塔。”
李政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生动的比喻、形象传神的图片、引人入胜的奥秘、深入浅出的道理,轻松阐释了这一改变世界、影响物理学发展的颠覆性思想,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思维方式。
其实,早认识到对称重要性的也许要算是生活在公元前4 世纪的屈原,他在著名的诗《天问》中运用对称性论证了天地都是圆的。这也许是早的宇宙学著作,而且也许是运用几何对称来论证的、同时又是用诗的语言写成的绝妙篇章。
屈原的《天问》中有如下两首:
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
谁知其数?
东西南北,
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
其衍几何?
诗中的“九天”是指天半球的九个方向: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
在首诗中,屈原论证了天和地都应该是球状的。因为假如地是平的,那么,天和地的交界一定是充满了边和角。怎么可能有这些边和角呢?它们属于天还是地呢?这是不可理解的,也是不合理的,因而应该被否定。因此,天和地不可能相交,二者都必定是球状的,天好像是蛋壳,地好像是蛋黄(当然中间的蛋白是没有的)。
在第二首诗中,屈原猜测地球的形状与理想的球有偏离,他提出问题:是赤道圈的周长长还是子午圈的周长长?另外,他还提出椭圆弧长如何度量长度的问题。现在我们知道,赤道圈直径为12753.6 千米,比子午圈直径(为12732.2 千米)略长。但是,早在公元前5 世纪,屈原在得出地是球状的结论后,又进一步提出地球是椭球的可能性,这实在是太令人惊奇了!
这应该是人类早成功运用几何对称性的例子。在这本书中我们将看到对称与不对称的问题在自然界、艺术和科学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物理学中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