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门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制度
【作 者】祝总斌 著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D691.21/3680
【阅览室】花津校区社科阅览室三
作者简介
祝总斌(1930—2022),江苏苏州人,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少时随家人居于湖北武汉,后移居北平。1949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后留校任教;1953年调中央政法干部学校任教;1954年至197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72年以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著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门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制度》为著名历史学家祝总斌教授的学术论文集,收录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重要论著十余篇,论题集中于门阀政治的缘起、发展、特征以及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政治制度上的独特现象。书中对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的分析,对都督中外诸军事制度的考辨,对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晋律之特点的阐发,对晋律“儒家化”倾向的论述等,既有宏观上的分析,又有微观上的考证,篇篇都包含着独到见解。外编所附《我与中国古代史》,讲述自己如何走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之路,对青年学子有重要的启发。
为什么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会出现门阀制度,并前后存续了数百年?
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根据这一理解,再进一步探讨其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和规律。(一) 大土地所有制、封建大家族与宗族以及儒学三者相结合之统一体,其形成与发展,是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前提。如所周知,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农村公社逐渐瓦解,奴隶制宗族、氏族大量没落以后,到西汉初为止,社会上涌现出来的是无数个体小农以及伴随土地兼并相继形成的一些中小地主。至于大土地所有者,虽然有,数量还很少,且因多与六国贵族、官僚、豪杰身份相结合,往往与封建王朝发生矛盾、冲突,在秦及西汉前期不断受到压制、打击,不算秦朝,仅仅高祖至宣帝一百多年中强制迁徙豪强即达七次;景、武之际用酷吏打击豪强,更为厉害。参田余庆《秦汉魏晋封建依附关系发展的历程》,载《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不能稳定地延续下去。另一面,封建王朝的主要支柱是功臣、贵族、官僚。为了换取他们的全力支援,除了经济方面的优遇,西汉王朝在政治方面也赋予其不少特权,如其子弟可以“父兄任”出仕,公卿以“武力功臣”为之,形成“以列侯为丞相”的惯例等。分见《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卷五八《公孙弘传》。可是由于历史条件和文化素质的限制,这些功臣、贵族、官僚家族在政治上同样不能稳定地延续下去。子孙或者骄奢淫逸,“多陷法禁”,丢掉官爵;或者统治才干很差,在职“备员而已”。分见《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附申屠嘉传》。
所以,从汉武帝开始,为了巩固统治,被迫适应上述社会条件,在全国范围内,主要按德、才标准,从“布衣”,包括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出身的士人中,选拔人才,实行经由“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从此,整个两汉,公卿大臣,郡国守相,基本由此出身。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不是某些显赫家族,天生贵胄把持朝政,而是力图把大权交给有德、才的贤士掌管,用沈约的话,这种局面便叫做“以智役愚”。
可是后来逐渐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导致了这一局面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