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新教育实验二十年
【作 者】朱永新 著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G639.2/2530
【阅览室】赭山校区文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朱永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等,著作被译为英、法、日、韩、俄、蒙、阿拉伯语等28种文字。主编有《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种。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
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教育十大风云人物”、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先后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全球教育单项奖“一丹教育发展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新教育实验二十年》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对新教育实验二十年的回顾、总结与展望。
全书主要包括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新教育实验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以及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问题反思和未来发展。
引 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危机”成为世界教育的一个关键词(库姆斯,1990)。在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随之也产生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择校热等社会问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此同时,多种教育改革探索也应运而生。无论是官方的新课程改革,还是民间的各种教育实验,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开启了以“面向未来教育创新”为主要方向的教育改革。如,美国有试图将公立学校交给民间托管的“特许学校”;有试图打破传统的按照年龄分班教学的年级制,开展“由学生内在动力驱动学习”的“阿克顿学院”;有试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索的“高科技高中”(HTH)。此外,教育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平台日渐丰富,如可汗学院、斯坦福网络高中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的创新教育平台,都在积极拓展教育途径。
在中国,21世纪的教育变革也是潮流涌动。无论是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变革、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变革、清华附小的主题式学习,还是民间关于蒙台梭利、华德福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及小规模学校、“教育自救”式在家学习方式的兴起,都为推动教育改革注入了充沛的活力。在这众多的改革探索中,“新教育实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为什么要把我们对于教育的探索定名为“新教育实验”?我们认为,取名“新教育”,既是一种“学术认祖”,也是一种理论自觉,更是一种创新意识,可以视为新教育人在新时代主动进行教育创新的使命担当。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建立了阿博茨霍尔姆学校,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成人和孩子之间有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关系允许有经验的长者指导而不是控制学生(吴明海,2008)。相较于传统教育,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教育界开始探索新的教育实施路径,且新教育理论也逐渐丰富。
1889年以后,欧洲各地新教育实验学校逐渐兴起。如,1893年巴德利在英国南部创办的贝达尔斯学校,1897年里诺·赫贝在温切斯特创办的韦斯坦斯学校,1898年德国利兹创办的乡村教育之家、德摩林创办的罗什学校,1899年瑞士费里埃尔创办的“国际新学校事务局”等。1899年,瑞典女作家爱伦?凯发表《儿童的世纪》,从新人文主义角度预言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呼吁新的教育变革。可以说,19世纪末叶,在英吉利海峡的两岸,新教育思想的种子已经播撒,一场新的教育变革呼之欲出(吴明海,2008)。欧洲各国在开展“新学校(教育)运动”的同时,教育家们也在酝酿新的教育理论。如,20世纪初叶出版的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法》、怀特海的《自由教育中数学的地位》、沛西·能的《自然科学的教学》、凯兴斯泰纳的《德国青年的国民教育》、托尔斯泰的《论教育》等。
1921年,新教育联谊会在法国加莱成立并明确了新教育的纲领,根据纲领可看出,新教育有两大核心观点:一是儿童中心的主张,即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二是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吴明海,2008)。许多耳熟能详的学校(如尼尔的夏山学校、小林宗作的巴学园、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等)以及近百年来教育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如罗素、蒙台梭利、皮亚杰、怀特海、杜威、陶行知、陈鹤琴等),都深受新教育思潮的影响(朱永新,2019)。
“新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初叶。1912年2月,蔡元培先生在《教育杂志》发表了《新教育意见》,吹响了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号角。1919年2月,《新教育》杂志在上海创刊。同年7月22日,陶行知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发表了著名的讲演,题目就叫《新教育》。1929年,庄泽宣正式提出了“新教育中国化”的主张。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许多教育家都把他们的教育探索命名为“新教育”(李海云,2009)。
21世纪初叶中国关于教育改革探索的“新教育”,既可以视为“世界语境”中的“新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一声“回响”,也可以视为对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新教育的一种“承继”。因为此项探索与历史上的“新教育”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性:都试图对当下的教育和社会进行改良和创新,都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与自由,都建立了一批实验学校,都是民间草根的自发行动等。从传承意义上讲,我们关于教育的探索和创新是历史上“新教育”精神在新时代的“链接”和“延续”。为了区别于历史上的“新教育”,我们将这项教育改革探索称为“新教育实验”。
命名中选定“实验”,一方面与新教育的探索性质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借鉴了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教育改革的经验。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一般是指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控制、调整或模拟研究对象(自变量),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因变量),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的过程。显然,新教育实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之所以叫“实验”,是因为笔者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进行系统整理后发现,教育界把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在河北保定的教育变革运动称为“平民教育实验”(张志增,2016),把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称为“乡村教育实验”(杨东平,2003)。所以,我们把这项针对学校变革的体系命名为“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的英文命名,最初我们直接翻译为“New Educational Experiment”,在与国外专家交流后意识到,这样的英文命名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科学实验,容易引起大家对于新教育实验的误解。因此,最终定名为“New Educational Initiative”。
就新教育的理论来源而言,它既借鉴了西方的教育理论,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传统,体现了中国本土的、独特的创造性;它直接借鉴和继承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让教育回归生活并回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在知行合一的行动研究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在新教育实验成立20周年之际,笔者对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核心内容与实践经验进行了简要回顾、梳理,以期让更多学术界同仁对新教育形成清晰的认识,为新教育实验的发展把脉问诊,并确定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我们也期望以此为个案,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提供理论与行动上的借鉴和参考。
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指通过开展学校报告会、参加社区活动、研学旅行等形式,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价值观。新教育实验之所以要求“聆听窗外声音”,是因为我们注意到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关门教育,学校与社会缺少沟通和交流,师生很少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社会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没能得到学校的充分利用。如果我们的教育让孩子们整天以为自己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一切都不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竞争力,没有关爱心、共情力,就不能培养出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人才。
新教育认为,学校的格局有多大,未来孩子们的胸怀就有多大。学校里看到的世界有多大,未来孩子们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有多少英雄伟人到学校访问过,演讲过,交流过,就有多少英雄伟人的优秀品质扎根于孩子们心中。如果学校关门办学,师生就会孤陋寡闻。如果教师缺乏人生阅历,就难以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就难以点燃孩子的人生激情。“聆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开展“与大师对话”,增进与大师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培养师生创造的激情和欲望。与社会的接触,能引导师生听到真实的声音,看到真实的世界,寻找到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本真价值和意义。
这些年来,新教育实验在“聆听窗外声音”的行动上也做了很多有益探索。许多学校把行动课程化,不少学校每学期会邀请国内外或者社区内外的名家、校友、学生父母等到学校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和专业经验,也有学校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并扩展教材、课程、教室、校园内容,让师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