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为什么出发?马克思和他的时代
【作 者】夏莹 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A81/1044-2(2)
【阅览室】花津校区社科阅览室二
作者简介
夏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哲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国哲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一般项目,北京市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已经出版相关学术专著五部,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延续趣读马克思系列之一《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所开拓的通俗化写作方式,基于经典文献,选取其中片段进行趣味化的解读,将马克思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其时代背景融入对马克思思想的演进的表述中,分专题架构,从而使深刻的理论以一条清晰的线索丰富起来。
前言
一晃之间,距离2018年已经4年了。马克思今年200多岁了。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所撰写 的“趣读马克思”系列第一部 《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到今天,也已出版4年了。
4年间,除了这本小书的出版之外,我的学术研究与生活都有了很多的变化,但所有 那些属于我个人的变化相对于2020年这一特殊年份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而言,都显得太过微不足道了。但同时,那些属于我个人的变化却又不可避免地与这个特殊年份中所发生的种种巨变密不可分。自2020年始,我已经逐渐地并完全地适应了融媒体的教学,线上线下与学生的交流已经成为我的工作常态。
自2020年始,我们已经进一步地、全面地依赖于智能手机。因为它不仅是我们与他人联络的通信工具,不仅是我们工作、娱乐的公共平台,钱包、车票、会员卡等等生活必需品的汇聚地,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了我们进出公共场所的通行证。自2020年始,全球化的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浪潮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侵扰下第一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保持距离”不仅成为保障个人身体健康的基本信条,同时也正在逐渐成为复杂的国际外交关系中的一个备选项。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有:自2020年始,我们对于“生命”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于是,产生了如下关乎个人的诸多问题,如信息安全、生命政治、系统内生存、自媒体的拓展与资本化,以及诸多关乎全人类的问题,如逆全球化、平台资本的垄断趋势以及对这一垄断的限制等……无法归类的新的时代问题层出不穷。现实世界的丰富性总是不断嘲弄着理论界日益壁垒森严的学科划分。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单一学科的研究与分析视角总是显得太过单薄和片面。 然而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却似乎给予了我突破学科界限来思考这个时代的某种力量。马克思的哲学在此充当着一个路标:在马克思的经典文献当中我们或许并不能完全找到对一系列复杂问题分析的现成答案,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及他运用这一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对其所处时代的审视却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分析当今时代的理论道路。
因此,这一部的“趣读马克思”注定成为理解马克思全部思想所必须的中坚环节,它如同一副思想的骨架,支撑起一个完整的马克思的思想轮廓。正是因为这些文献极为重要,我在撰写这部“趣读”的过程中也总是慎之又慎,一方面怕有所遗漏,恨不得将我所读到的所有文字都讲给大家;另一方面,又怕太过繁琐与晦涩,因为想说的太多,可说的也太多,但冗长晦涩的讲述却是违背我写作“趣读马克思”的原初本义的。于是,面对这一时期马克思如此众多的重要文献,究竟该将哪一篇放入我的“趣读”当中来,这一取舍着实消耗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 力。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取舍带有我个人很强的主观色彩,其所依据的不仅是文献的重要程度,同时更是我个人在阅读这些文献时是否能找到一些引发我的兴趣的理论要点,并在写作中感受到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淌——当然,这个似乎有点太过“缥缈”的标准注定显得太过理想,一落到实处,就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读着最终成书的这些篇章,我却并不确定这些我认为“有趣”的部分是否也会是读者的兴趣点,但不管怎样,我为之做出的努力总算在这部小书当中留下了某种痕迹。至于这一痕迹是深是浅,已不再是我可以决定的了。以上,大约就是我在写完本书之后还想说的一些,我认为的并非多余的话。
夏莹
2022年8月于双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