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五脊六兽
【作 者】(德)爱德华·福克斯 著 周海霞 译
【出版者】北京日报出版社
【索书号】TU-092.2/3144-2
【阅览室】花津校区自然科学阅览室
作者简介
爱德华·福克斯(Edward Fuchs,1870—1940):德国艺术史学家、收藏家、历史学家、作家。他收藏了大量中国古代艺术品,著有《欧洲各民族讽刺艺术史》《中国屋脊兽》《唐代雕塑:7—10世纪的中国墓葬陶瓷》《欧洲漫画史》《欧洲风化史》等。
周海霞,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屋顶脊饰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然而在文化和艺术研究领域中,长期以来它却备受学者冷遇,几乎没有专著出版。1924年,德国人爱德华·福克斯的《屋顶脊饰及中国琉璃的变迁》一书出版。这是国内外专门研究屋顶脊饰的第一专著,从建筑、文化、宗教、艺术等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屋顶脊饰。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海外私人藏家收藏的珍贵图片60余幅,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全书由导言、《屋顶脊饰及中国琉璃的变迁》和附录三部分组成,共收录7万余字、170余幅图片。
前面所说的中国屋顶脊饰,即寺庙、宝塔、门拱、皇宫等建筑上的人形或兽形屋顶脊饰,以及中国寺庙陶瓷制品,在现今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中都属于屡受冷遇的领域。迄今为止,在相关领域内,甚至连一本独立的专著都没有,无论是德语文献还是其他语言的文献,都是如此。在我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中,只有区区几条不起眼的注释以及个别的文字表述曾提及它们。而它们极有可能就是关于上述主题的全部文献资料了。
明代屋顶脊饰所彰显的宏大气魄、磅礴大气的力量,以及引人注目的精神内涵,恰恰是当下西欧文化艺术创造领域所缺乏的。当下西欧的政治文化既缺乏气魄,也没有力量。虽然现在这种席卷全球的文化灾难对我们影响较小。可是在西欧,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主导性力量在文化创新方面微乎其微,仅比文化修补工作强一点儿而已。像以前一样,今天的人们只是草草地做了一些表面工作,只想在语言表述上做一点儿改进,只想以同样的方式对这种宿命的文化冲突做一点儿粉饰性的工作,却从未勇敢地从根本上重塑这些事物。
长期以来,我们都本着这样的精神对待文化艺术——不单缺乏强烈的研究冲动,还经常视而不见,这就导致长期以来始终缺乏一种直觉性的冲动,缺乏气魄和力量,以致很难从历史中追寻创造性的新发现。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对过去的探究中,人们只会寻找与自己的感知等值的东西,以及当下希望去经历的东西。总体来说,这一现象适用于这个时代,也适用于每一个个体。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东亚文化和艺术中首先发掘的是纤丽的日本“小艺术”,以及我们最终到达中国后首先发掘的是华美的瓷器的原因。当然,对于出土文物,比如说汉代和唐代的文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口称首先得把它们发掘出来,人们才可以揭示它们所蕴含的意义。但是对于那些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被立即感知到的事物,这个借口便完全站不住脚了。屋顶脊饰就是如此,这一点毋庸特别解释。
由于这种刻板的态度,欧洲的精神文化财富长期得不到充分挖掘,有些文化和艺术瑰宝的价值,甚至时至今日都还没有被认知。这是不争的事实,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本书将部分地证明这一点。除此之外,本书还有望为填补这一空白略尽微薄之力。
之所以在《唐代雕塑:7—10世纪的中国墓葬陶瓷》出版之后,紧接着处理这一主题,是因为由此可以将唐代和汉代作为一个整体联系在一起。唐代和汉代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彼此互为补充。本书图片部分展示的中国屋顶脊饰等物件从未在其他地方展示过。图片中的物件基本源自我的私人收藏,只有一件物品除外(参见52页,图25)。这些藏品的摄影工作是在格雷特·福克斯-阿尔斯伯格(GreteFuchs-Alsberg)女士的指导和组织下完成的。
——爱德华·福克斯 1924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