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和与战的抉择:战后国民党的东北决策

 

【书  名】和与战的抉择:战后国民党的东北决策

【作 者】汪朝光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K266/3149

阅览室社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汪朝光,1958年出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挪威卑尔根大学比较政治系、日本中央大学法学部、中国台湾“中研院”近史所访问学者,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民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华民国史》第4、11卷(中华书局),《中国近代通史》第6、10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45 —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并在各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


    《和与战的抉择:战后国民党的东北决策》主要研究国民党接收东北之失败的背景和原因。东北问题是战后中国诸多矛盾的交汇点,反映出战后初期东北问题的鲜明特色,即中苏、中美、国共所谓三国四方关系,以及外交关系与内政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共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充分利用了有利条件,完成了历史使命。


    东北在抗战结束后中国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国共对东北的争夺,不仅关系到双方对东北的掌控,而且牵动双方的全盘战略部署,以至东北一度成为中国政治军事形势演进的焦点,并由此而影响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和大结局。本书以国际冷战和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为大背景,以国共关系和国共对东北的争夺为研究基点,观察和讨论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的由来、制定、实施、影响及其利弊得失,并以此分析国民党何以最终失去了东北,从而也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执政权。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汪朝光先生写下《和与战的抉择——战后国民党的东北决策》,自始至终贯彻了立于史、立于人的原则,还原三国四方博弈之下,国民党方面东北决策的成败得失。


    抗战胜利后的东北战局一直以来十分受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原因在于东北问题是一个国内事件和外交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异常复杂的问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事前难以预料的反复和变化,国共双方的决策也不断随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由于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战后东北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然而其中大多侧重对中共决策和部署的论述,而对国民党当局的决策和部署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缺少比较系统而细致的剖析。汪朝光先生正是注意到了这点,另辟蹊径,以国际冷战和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为大背景,以国共关系和国共对东北的争夺为研究基点,选择了全新的视角,观察和讨论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的由来、制定、实施、影响及其利弊得失,并以此分析国民党何以最终失去了东北,从而也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执政权。


    本书第一章节先讲明了国共两方的矛盾与紧张局势。战后先是国民党提出东北接收决策,却在推进过程中行动迟缓遭遇窒碍,在东北行营的撤退之时,中共作出进军东北的决策并迅捷行动,局势顿时紧张。两党东北决策的先后提出,将东北问题推至战后国共争夺中国控制权的交锋中的突出地。汪朝光先生点明,东北在抗战结束后中国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国共对东北的争夺,不仅关系到双方对东北的掌控,而且牵动双方的全盘战略部署,以至东北一度成为中国政治军事形势演进的焦点,并由此而影响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和大结局。


    在国民党进军东北与山海关之战后,第二章节将东北问题推至国际大背景下。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中国政治风云中,国、共、美、苏四方之间围绕东北问题的纵横捭阖与矛盾冲突产生极大的影响,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后中国历史的走向与结局。国民党的战后东北决策完全不如初之预期,原因可能很多,但不得不说关键因素是苏联。当时中国的外交关系与内政问题相交织,最终又归结为国共两党的争夺,苏联的态度则在其中举足轻重。国民党在战后东北处于两难境地,一边对苏联不能失了国家民族利益,另一边对共产党又要维持党派利益,始终被动应付,埋下了最后败局的种因。反观中共,在处理与东北苏军当局的关系时,保持了全盘利益的一致性,获得了苏联的支持,也就为成功争夺东北控制权增加了筹码。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东北争夺中矛盾的激化,必将燃起了战火,也就是四平之战。汪朝光先生在书的第三章节着重写的四平战役,是全书中极为紧凑而精彩的一段。这场战役是一场最为直接地表达政治诉求的军事斗争,是国共军队自1945年底进入东北后爆发的最大规模军事冲突,是东北和战问题最后的分水岭。其结果深刻而绵长地影响着国共在东北战场的最终结局,汪朝光先生对四平之战的分析历经各种猜想反转,从事件史实出发把握整体变化的脉络,使得各自联系,追本溯源,发现那些暗藏的较量。


    东北停战来的有些迟,但最终还是来了。第四章节中,在战略调整与国民党东北决策的淡出之后,国共遇到的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战后旅大接收问题。中共与苏军当局在东北有成功的合作,如最初说的打消国民党的接收计划,扩展大块根据地等。也有不少分歧甚至是矛盾冲突,其中有些分歧,是因为中共干部套用过去经验而产生,如土改中的清算与批斗等;有些分歧,是因为东北的特殊情况而产生,如苏联对外关系与政策的协调等;有些分歧,是因为苏联的大国强权意识而产生,如对中共强迫命令、要求绝对服从等;还有些分歧,则与当事者双方的个性认识等亦不无关系。这些分歧,有些泾渭分明,有些纠缠一体;有些易于解决,有些难于协调。而双方的分歧和矛盾亦不过为目标基本一致的大前提下的小摩擦,并无碍于双方的合作大局。当时过境迁,后人再看这段历史,在双方的意见分歧之外,亦可体认双方在达成中国革命目标上的一致性。


    汪朝光先生在概括战后国共东北相争的一般性特点时,评价国民党方“缺乏战略眼光与战术技巧、应对失当、迟缓低效、消极被动”,而中共“注重全盘战略与战术布置、应对得宜、迅捷高效、积极主动”,由东北争夺之结局,亦可知国共战后争夺最终结局之必然。


    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是因其在军事和政治战略上决策的失误,但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坚持独裁专制统治,反对民主进步潮流的本质所决定的。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