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上海银行公会
【作 者】万立明 著
【出版者】上海远东出版社
【索书号】F832.95/6061(4)
【阅览室】社科三阅览室
作者简介
万立明,江西鄱阳人,历史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2010年上海市阳光学者。在《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已出版专著《上海票据交换所研究(1933-1951)》,参编著作多部,独立主持和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省级课题两项,同时还获得过各类教学及科研成果的奖励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史及中共党史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上海银行公会档案中的董事会、会员大会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及银钱业联席会等会议记录。这些会议记录保存十分完整,而且是连续性的。公会的各类会议记录是上海银行公会档案史料中的核心资料,每次会议都讨论了有关公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研究该公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银行业发轫于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至1915年,申城已有华资银行10余家。随着银行数量的增长,业内有志之士遂认为有团结之必要。
1915年,中国、交通、浙江兴业、浙江实业、上海商业储蓄、盐业、中孚等7家银行发起筹组银行公会,各行经理每天中午假座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聚餐,商讨有关事宜,时称银行业午餐会,这个聚会后来发展成为上海银行公会。
1918年7月8日,上海银行公会在香港路4号正式成立。历史上的上海银行公会敢为天下先,创造了中国金融业的多个第一,例如:1917年5月创刊的《银行周报》,开启了近代中国金融专业刊物的先河,作为沪上银行业的喉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远销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伴随中国金融30年;1932年6月6日,公会筹组的中国第一个信用调查机构——中国征信所正式成立;1934年5月15日,中国征信所改组为中国征信所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汉口设立分所,截至1935年11月有会员154家,其中不乏外商银行的身影;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银行公会为从长远角度保障金融同业利益,稳定危局,成立了联合准备委员会,发行了信用工具——公单,这是目前所知全球最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1932年12月9日,由上海银行公会发起筹建的全国性银行学术团体——银行学会成立,在存续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对推进银行学术和实务研究、培养银行业专门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1933年1月10日,中国第一家票据交换中心——上海票据交换所成立,票据交换达到近代上海金融史上史无前例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