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工匠精神:成为一流匠人的12条工作哲学

【书  名】工匠精神:成为一流匠人的12条工作哲学

【作 者】付守永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索书号】F272.921/2433

阅览室社科三阅览室

 

作者简介


    付守永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播者财经作家, 2013年出版《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持续畅销至今;南开大学MBA特聘专家、清华大学总裁班课程导师;在过去十多年里,付守永老师致力于中国企业案例研究,掌握了丰富的实战案例,在理论创新、实践及创作方面均有建树;被业界誉为“用生命演讲的人”。


    付守永的其他著作:《路演大师:打造强逻辑的商业价值体系》《持续赢利》《解密价值型企业》《德胜规矩:解密中国价值型企业的自然成长之道》。

 

内容简介


    “工匠精神”导师付守永时隔三年推出的又一本深度阐述“工匠精神”的作品。


    十二条工作哲学意在传播一种声音:通过工作哲学的建立,形成对工作的信仰以及对生命的升华,这也是培养一流匠人的哲学思想。


    爱国者集团董事局主席冯军、北京宏昆集团董事长陈芳、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亲情作序推荐!


    真正顶尖的人、大师级的人,都是“德”在前面。我的工作就是培养行业内的明星,用八年时间,慢慢教他德行、做人,成为一流的人之后,就能成为一流的工匠。只有你有精神,才能走得很远、很高。

    ——秋山利辉(日本秋山木工创办人)


    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在引进别人的经验的时候,是否还要守住自己的本体?产业的本体是什么?我认为是工匠文化、工匠精神。

    ——任正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工匠精神就是做好每个细节,给消费者带来最满意的产品。再进一步,就是对自己的挑战,要不断给自己挑刺,找自己的麻烦,对产品要追求完美,甚至达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

    ——董明珠(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


    让工匠精神铸魂中国梦


    2016年9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爱国者诚信联盟打造中国“质”造,用“竞质排名”帮助诚信的中国企业和产品实现共赢。中国“质”造的出路在哪里?


    克强总理在2016年两会上首倡“工匠精神”,透露中国领导者对现实的判断与方向感,为中国企业指明了未来的出路。巧合的是,我的好朋友付守永在2015年送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工匠精神》,这本书也是中国最早传播工匠精神的著作。我曾经对守永老师说过:过去谁有工匠精神,被认为是傻瓜,现在和未来谁有工匠精神,一定可以赚大钱,赚长久的钱。守永老师因传播工匠精神,将成为“和平年代的民族英雄”!我认为守永老师也是中国工匠精神领域的权威研究专家。


    这些年,我通过很多渠道呼吁:假冒伪劣害死人,中国麻将害死人。中国经济要想强大,必须消灭假冒伪劣;中国企业要想强大,必须抱团共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重新寻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想形成常态化的传播,为中国企业所用,就需要更多的守永老师为政府分忧解难,主动担当起工匠精神的研究、实践与传播。在这里,我也倡议: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守永老师工匠精神传播的队伍中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知道守永老师为传播工匠精神付出很多,不管是金钱还是时间,传播工匠精神对我们的国家、民族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守永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实在、勤奋、认真,用我的话说就是“货真价实”,货真价实就是工匠精神的落脚点,中国企业必须回归“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才能赢得世人尊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种各样的匠人之才。工匠,有木匠、铁匠、泥水匠,还有传统手艺人等三百六十行的匠人。然而,愈来愈多的人尤其青年人择业目光总是盯着地位、工资、福利待遇,考取公务员成为首选目标,希望将来当个什么“长”或成为什么“家”,让人深感如今工匠的缺失和工匠精神的遗失。在德国,人们认为一个专注的技能操作工人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在日本,如果你被称为匠人,那是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只有在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非常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被称为匠人。日本的很多小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术,磨一项工艺。在日本的中小企业里,常常可见从老板到工人,从早到晚,一年到头,精心地打造一个零件,苦练一项技艺,数十年如一日。在他们看来,中小企业在研发上赶超大企业不切实际,但长时间对于一项产品或加工工艺的专注,通过熟能生巧掌握的技能,可以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久不衰。论是德国还是日本,二战以后经济得以快速崛起,制造业能傲视全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工匠精神。


    欣喜守永老师第二本《工匠精神》出版在即,看完书稿,激动不已,我认为本书堪称工匠精神研究领域的里程碑,本书从成为一流匠人的12条工匠哲学阐述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呼吁企业重视培养所需要的能工巧匠,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希望这本书能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我非常自信和自豪的向企业界的朋友、职业院校的老师学生、政府公务人员以及创业者推荐本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有良知之书!


    让工匠精神铸魂中国梦;让工匠精神圆融中国梦!


    全国政协委员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 冯军

    爱国者集团董事局主席

    2016年10月8日于北京


    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2015年短短两个月时间,付老师两次走进宏昆集团,为我们集团近4000名员工进行《工匠精神》授课,付老师的授课加深了员工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改变了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对推进企业的精细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可以说我是工匠精神的信徒,宏昆也是一家坚定不移践行工匠精神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让我和付老师由此结缘。


    中国企业要想赢得未来,需要的是工匠精神;中国企业要想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需要的是一流的工匠。一流的匠人才能造就一流的企业,根据宏昆20年的成长经验,我觉得:一流匠人是教出来的!企业必须加大员工培训教育的力度,就像付老师所说:一流企业忙育人;二流企业忙招人;三流企业忙换人。


    借付老师新书出版之际,我谈三点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算是一位工匠精神的实践者给予大家的心得分享:


    第一:成功没有捷径。我理解的工匠精神首先就是精益求精,要想精益求精,就必须脚踏实地,死磕细节,对做好事情的追求没有止境,就像付老师在本书中所写要有点“傻精神”,一根筋,不做出精品誓不罢休;成功没有捷径,就是傻傻的干、傻傻的付出、傻傻的投入,相信“因”播种好了,自然就会收获“果”,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功利心会害死人的;


    第二:获取成功需要耐心。每个人都渴望获取更大的成功,这本来是没有错的,成功的背后是耐心,没有耐心,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钟的热度,这种人是不会成功的。有耐心,才会有专注,有专注才会形成专业,有专业才会有价值,这就是取得成功的正确路径。工匠精神更需要“耐心”,一流匠人与浮躁之心无缘;


    第三:每个人都要有职业的自豪感。一流匠人就是无条件的热爱自己的职业,是一种纯粹的爱,这种自豪感来自人格的完善。本书中付老师提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人格的完善”,这将对中国人的工作与职业认知产生深远影响。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有了职业自豪感,就一定可以创造无与伦比的职业价值。我们必须根除“职业阶级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有价值就需要有人去做,任何正当合法的职业都应受到尊重。只有如此,工匠精神才能在企业中生根发芽,一流匠人才有培育的土壤。


    我对付老师说:你是名嘴!中国需要你这张“名嘴”,因为中国更多的企业需要听到工匠精神,需要用工匠精神重塑企业价值。希望中国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一流匠人,以促进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企业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造福千秋万代。


    感谢付老师在“工匠精神”领域孜孜不倦的耕耘,为中国企业践行工匠精神提供充分的养分,这是一份大爱,功德无量!


    是为序!


    北京宏昆集团董事长

    陈芳

    2016年10月4日於北京


    成大事者 勿忘初心


    与付守永先生结识于两年前在义乌举办的“世界义商文化班”分享会,当时先生精彩的《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主题演讲令我感触到 “双童”的企业经营哲学与先生“匠心”理论高度契合,此后便将付守永先生视为知己、导师,并时有交流、请教。


    此次先生又一大作《工匠精神:成为一流匠人的12条工作哲学》即将付梓,受先生盛邀为新书发行作序时,内心有些无所适从。一是先生给予我的这份信任及尊重让我非常感动,另则是我本人出身草根,初中辍学后就随父到江西挑货郎担一路创业至今,对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专业,所以只能从我几十年的“匠人”演变过程谈一点实践的体会。


    回想起来,从1979年开始创业到今天已经历了三十七个年头,初期的十五年时间里我一路折腾,从“鸡毛换糖”开始,期间收过废品,沿街卖过牙刷,放过氢气球,搞过有奖销售,摆过地摊,当过“包子军”,做过铁匠,卖过菜刀,倒过电子表、计算器、打火机,跑遍大半个中国后还是身无分文,被迫无奈下又回到义乌搞养殖业,三年后又再次失败,无奈下重新南下当“倒爷”, 就这样摸爬滚打了二十多个行当最后还是赚不到钱。


    现在回想起来,我前期的创业过程都是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表面看都是因为生活所迫,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实际上是不够专注,没有坚持,过多的选择和不断的放弃,追求一夜暴富,梦想一步登天,不懂得春天播种需要秋天收获,结果当然是再多的机会也都会白白错过。


    1994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再次选择“一根小吸管”作为重新创业的起步,无数次的创业失败使我在经营“双童”之后选择了更多的坚守和专注,从而逐渐抛弃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减少了唯利是图的投机心理,深刻认识到创办企业的意义所在,始终关注事物本身,全身心投入把事情做到更好。


    客观上讲吸管的生产门槛很低,属于低技术、低利润的一次性易耗品,传统的经营观念都认为吸管太小,很难挣到钱,不值得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经营。但在2000年9月的一次日本之行却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个产品的认知,也促使我转变发展思路,让“双童”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记得我第一次跟随我的日本客户桑原道昭先生到日本考察业务,他带我到日本奈良的一家一次性筷子工厂参观,这是一家利用自然老死淘汰的森林资源进行一次性筷子制造加工的企业,占地也就两三千平米,整个生产场地有条不紊,极为整洁,十几台不算太先进的生产设备,十几位看上去都有六七十岁的老年员工,但生产出来的一次性筷子却让我十分震惊。虽说是一次性的筷子,却做得像工艺品一样考究,包装更是做的极为精致,售价也吓了我一跳:五双包装的一盒筷子,出厂价格竟然高达四百多日元,相当于人民币六元多一双,是国内同类一次性筷子批发价格的一百多倍!


    桑原道昭先生告诉我这家筷子工厂已有四十五年的历史,这些员工都是从年轻的时候就伴随工厂发展而来,所以工厂的效益和产品质量都极为稳定。2013年,我再次拜访这家筷子工厂,还是在原来的地方,还是那么大的规模,还是生产一次性筷子,产品还是那么的精致,唯一改变的是新社长已接替了老社长,部分年轻的员工接替了老员工。后来我逐渐明白了为什么日本生产的产品会如此精致的原因所在:每个人专注于事,骨子里有“职人精神”。


    这家一次性筷子工厂和日本企业的绿色环保经营模式一直影响着我对企业和产品的经营思维,使我认识到坚持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变真理,从而使“双童”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在“一根吸管”上,并通过专注不辍、精进创新、用心经营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童工匠思维”,使“双童”逐渐摆脱了薄利多销的粗放经营,逐步形成了精细化管理、生态环保、与员工共成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彻底改变了世人对吸管行业的“低、小、散、弱”的传统认知。下面我就“双童”二十多年逐渐形成的“匠人思维”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回顾:


    “初心”纯正:让“双童”基因再造


    从客户到挚友,认识桑原道昭先生时他已七十高龄,一直到他2011年去世的十五年时间里,他始终影响着我对企业的认知,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唯有对员工有利的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唯有对社会有利的企业才能长久生存。


    在他的影响下,我多次前往日本,学习日本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并从2003年开始在新建厂房里持续投资七千多万,建造了包括雨水收集、废水处理、中水回用、余热采集、垃圾分类、屋顶绿化等全方位的企业节能降耗设施,从而形成了今天“双童”的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零排放“花园式”工厂,为企业每年降低能耗支出几百万元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工厂建成后,我又一次性投入巨资建设了可满足近千人居住的三星级标准的员工宿舍楼,在企业取得效益的同时也让员工的生活得到巨大的提升。现在的“双童”厂区很像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满眼翠绿、四季花开、瓜果飘香。良好的环境,温馨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位员工的内心,改变了员工的习惯,提升了员工的素养,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从而显著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


    透过现象看本质,“双童”十多年前投入巨资建立节能降耗的经营模式,建立三星级员工宿舍楼改善员工生活环境是遵循了商业本质,与付守永先生“工匠哲学”所倡导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的观点高度契合,我认为先生所言的“正心”就是企业经营的“初心”和“德性”,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文化。唯有树立企业之德,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环境、有利于员工,把社会责任和员工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这样的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并持续生存。


    “恒心”已定:一生做好一件事


    把一根吸管做成高新产品这个想法或许有些天马行空,但对于这个目标,“双童”人却有着异常坚定并清晰的规划和追求。


    2005年明确创新转型后,我带领“双童”的团队始终在思考吸管这个产品除了喝饮料还能干什么?思考如何让吸管“无中生有”而“无奇不有”。十年之后的今天,在“双童”的各大电商平台旗舰店里都可以买到各种造型的创意吸管:有动物造型的卡通吸管、有内嵌风轮会不停旋转的风车吸管、有用于情侣两人共饮一杯而不用担心细菌交叉感染的爱心吸管,有帮助老人和病人吸饮不会回流的省力吸管等。


    从一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吸管,到今天“双童”琳琅满目的创意吸管,“双童”的吸管已不再是简单地用作喝饮料了,几厘钱的吸管逐渐地变成了几毛钱、几块钱,甚至于可以卖到十块钱一支了。而取得这样的创新突破,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以“十年为一个单位”的持续积累和一点点的突破。


    十年时间,全球吸管行业的知识产权,三分之二已经被“双童”掌握,从行业标准到国家标准、再到ISO国际标准,“双童”几乎包揽了吸管行业的所有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一流匠人,不断自我进化而非僵化”,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并非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地提升并适应时代的潮流。付守永先生说的这段话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双童”作为新时代“匠人”所拥有的特质——不断创新!


    “平常心”下:纵有千千诱惑,也难撼动我心


    天底下有很多的事情是十分难做的,当好一个老板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机会多多、诱惑多多、陷阱多多,如何在长期的企业经营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几乎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2007年之后,“双童”独特的经营模式被社会所认知,并被地方政府作为企业标杆重点推广,一时间大量媒体争相到“双童”采访。各级领导和各地企业家团队也纷纷到“双童”参观交流,光2007年一年的时间里就接待了3500多人次。


    企业红了,老板火了,领导的期待,朋友的鼓励,都认为“双童”不应该“小富即安”,应乘势做大做强,放开手脚做大产业链:上游可以做原料,下游可以做包装,医疗上用的输液管、汽车上用的连接管,只要是塑料管都应该去涉足。


    还记得一次与朋友一起喝茶,朋友的朋友也是制造业的老板,但其大部分精力已花在房地产投资上,聊着聊着,朋友突然惋惜地说:楼总,你真是大材小用了,现在这个时期你完全可以通过关系,随随便便圈一块土地、包装一个项目,过几年一增值,比你辛苦做几辈子的吸管都强……


    一次次的机会和诱惑被我一次次的拒绝,渐渐地我的圈子没有了,朋友也离我远去,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时候在公司一待就是几个月,连大门也不出一步。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企业的经营当中,把一个大家都认为的“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回想起“双童”这二十多年的历程,其实我认为当老板最难的就是要拥有一颗“平常的心”,许多老板的痛苦不是因为获得太少,而是因为想要的太多!


    “一流匠人的职业素养,是对工作、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保持一种清醒、一份冷静、一种定力,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付守永老师的这段话回响耳边,时时提醒着我保持理性、保持定力,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的心”。


    双童吸管董事长 楼仲平

    2016年10月16日


    超越,需要一种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


    我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日本制造真的难以超越?德国制造真的无法超越?答案是:错!中国超越日本、德国需要的不仅是钱和技术,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中国企业超越对手的不是大量的人才,而是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哲学思想;中国产品超越对手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工业设计和生产加工,而是制造者对产品的无限热爱,树立产品意识、建立产品文化、形成产品信仰。工匠精神就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民族精神!


    2013年,我出版了《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畅销至今。一本书引发了国家层面的重视,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两会上首倡工匠精神,让我兴奋不已,能为自己的国家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这是莫大的荣耀!光复中华民族的匠人文化,实现民族自豪感、荣誉感,这应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褚时健说:不少20多岁的年轻人跑来问我,“为啥事总做不成?”我说你们想的太简单了,总想找现成、找运气、靠大树,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我80多岁了,还在摸爬滚打。褚老是我非常敬仰的企业家,74岁携妻种橙,,让他再次成为传奇。就像褚老所说:钱要一分一分的赚,心急,就做不成事!


    物质上的贪欲造成了精神上的匮乏,生命也就没有了活水之源,灵魂就没有了安放之地。快餐文化、屌丝文化、网红文化貌似成为了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这是一种民族的悲哀,更是对“90后”甚至“00后”的价值扭曲。很多人在赚钱的过程中,伤害了太多人,他们已经没有了廉耻,没有了生命的尊严。


    人没有信仰就不知道道德为何物,信仰洗涤灵魂,唯有觉醒的灵魂才能丰盈命运的航向。本书的12条工作哲学,意在传播一种声音:通过工作哲学的建立,形成对工作的信仰以及对生命的升华,这也是培养一流匠人的哲学思想。中国企业的强大,需要上千万的匠人,我坚信:在未来的中国,一个专业修下水道的产业工人会成为国宝;一个扫地的阿姨会受到应有的尊重;一个送快递的小伙子会有尊严的上门服务;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会越来越值钱,相信专业的力量,因为只有专业才能创造价值!这是未来时代的声音,更是社会进步和国民整体素养的提升。


    希望学校能开一门课程,专门教学生们敬畏生命、热爱生活、享受学习;专研学问,提升素养;懂得做人,专注做事;会说请、谢谢、对不起;善待他人保护自己,这堂课的名字叫“工匠精神”。


    我的人生使命:传播工匠精神,肩负起强大中国企业的历史使命!


    不忘初心,使命必达!


    付守永

    2016年9月16日于北京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