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超弦史话
【作 者】李淼 著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O572.2/4012
【阅览室】自然阅览室
作者简介
李淼,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0年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2013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3年起任中山大学教授。现为《中国科学》(G辑)和国际刊物ModernPhysics D,Communicationin Theoretical Physics 等学术杂志的编委。在弦理论、宇宙学和粒子物理领域发表了约130篇学术论文,提出了有影响的全息暗能量模型,著有《暗能量》等学术图书。发表了超过200篇科普文章,出版《三体中的物理学》等多本科普图书,并主讲过多场科普讲座。
内容简介
《超弦史话》从弦论和超对称萌芽时期讲起,以活泼、形象的文字,深入地介绍了弦论的发展、第一次和第二次革命,以及最新发展。其中包括了微扰弦论、各种紧化方案、超对称场论、D膜、M理论、AdS/CFT对偶、全息原理等超弦理论所蕴含的几乎所有主要方向。本书第二版对第一版做了重要修正,特别是对于超弦理论未来发展和历史地位的预言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超弦史话》既是可读性强的科普著作,也能够帮助专业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超弦理论。本书适合有一定理科基础的读者作为普及读物阅读,也适合超弦或量子场论、引力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自然界已发现的基本相互作用共有4种,基本粒子有夸克、轻子等费米子和传递相互作用的光子、胶子、有质量规范玻色子以及刚刚发现的希格斯粒子。这就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加广义相对论刻画的万有引力。物质世界由基本粒子通过各种相互作用搭建而成,宏观上的运动变化都以这些为基础。然而这就是故事的全部吗?物理学家并不满足,因为高能物理、引力量子化、标准模型复杂性等还缺少解决方案。而超弦理论正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理论。《超弦史话》从历史的角度切入,逐步完整展示了超弦理论深邃的美。普通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愉悦,有一定物理基础的青年学子会因此爱上超弦,而超弦理论方向的专业研究者也会从中找到共鸣。如果您对理解自然充满向往,本书怎能错过?
尼尔森个性的特别大概还在萨斯坎德之上,他似乎只有一根神经,就是物理。起码在我看来,他与人讨论或聊天的方式奇怪之极,很不容易把握他说的是什么。我在玻尔研究所时,由于是一个人,往往在所里待到深夜。他当然比我大很多,有一个女友,南斯拉夫人。他不管这些,每天在所里待得比我还晚。有时在休息室喝咖啡遇到他,不免坐下聊天。虽然我只听得懂他所讲物理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出于礼貌,也频频点头。听他讨论物理,对人有催眠作用。
尼尔森的特点是绝不研究潮流问题。由于他的很多想法和见解非常独特,知道他的人都非常尊重他。多年来,他的一个主要想法是,在最微观的层次上,物理的定律是随机的,而我们看到的规律是重正化群向一个不动点流动的结果。这当然与弦论背道而驰。
再回到弦论本身上来。尽管散射振幅的计算技术在早期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但一些重要的基本东西是相对晚些时候才被发现的,如玻色弦只在26维才有可能是自洽的,在另外的任何维数中,洛伦兹对称总是被破坏。原因是,自旋为2的粒子及其同伴的质量不为零,但粒子数目要小于有质量的粒子应有的数目。只有在26维中,这些粒子才是无质量的。
在弦论的早期,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是弦的基态和时空的维数。弦的基态质量由雷吉轨迹公式中的一个常数,即所谓的截距(intercept)来决定。在雷吉轨迹公式的左边是质量的平方,右边是对应这个质量的最大的自旋,再加上这个截距。还有一个带质量平方量纲的常数,与弦的张力成正比。截距是时空维度的函数,通常是负的,所以玻色弦的基态的质量平方是负的,也就是快子,说明所谓的真空是不稳定的——真空的“激发态”中包括随时间成指数增长的模。
当时空维度恰为2时,所谓的快子变成零质量的粒子。在这个2维的玻色弦中,可被激发的粒子就是这个无质量的“快子”,所以这个弦理论很简单。在早期,由于有很多事情要做,并没有人来注意这个2维的弦理论。直到1989年,当其他的研究放慢时,人们才投入极大的精力来研究这个玩具模型,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