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

【书  名】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

【作 者】(澳)王赓武    金明王之光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D829.561/1001

阅览室社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王赓武,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主席,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当选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士,荣膺国际学术奖、福冈亚洲文化奖。历任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7—1968),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68—1986),香港大学校长(1986—1995),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1997—2007)。


    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移民研究等,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近年作品有《中国与东南亚:神话、威胁和文化》(1999)、《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2000)、《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2003)、《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2013)、《另一个中国周期:致力于改革》(2014)等。


内容简介


    蜚声国际的大师级学者与杨联陞、何炳棣、黄仁宇、余英时、许倬云等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香港大学前校长、“中研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王赓武先生精纯之作。王赓武先生的作品,既深远宏阔,又细致入微;既有“大历史、大尺度”,具有“时间、空间的广”,而又深邃细腻、娓娓道来。


    中英交往不仅仅发生在两个大国之间。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和往来还发生在大英帝国和英联邦这些更宏大的背景之下。王赓武编著的《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根据作者在剑桥大学所作的演讲修改而成。在这部探讨中英关系的文笔优美、思想隽永的作品中,作者围绕着“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这四个词汇,阐述了中国和英语民族复杂、多彩、动态的交往关系,既审视两者交往的可能,同时又洞悉其限制,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既深远壮阔又细致入微的中西文明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画卷。


    王赓武先生的作品,既深远宏阔,又细致入微;既有“大历史、大尺度”,具有“时间、空间的广度”,而又深邃细腻、娓娓道来。《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作为王赓武先生的精纯之作,根据作者在剑桥大学所作的演讲修改而成。在这部探讨中英关系的文笔优美、思想隽永的作品中,作者围绕着“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这四个词汇,阐述了中国和英语民族复杂、多彩、动态的交往关系,既审视两者交往的可能,同时又洞悉其限制,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既深远壮阔又细致入微的中西文明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画卷。


    鸣谢


    1995年,史末资纪念基金会邀请我在1996—1997年度到剑桥大学发表英联邦讲演,我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讲演之前的几个月,各种意料不到的事务缠身,迫使我干脆取消此行。这使得主办方很被动,尤其给接待者、剑桥沃夫森学院院长戈登·约翰逊带来极大的麻烦。


    为了这次讲演,我专门写了中英两国在中国、英国和英联邦的交往故事提纲。我刚在中国一隅香港这个英国在华最后的殖民地工作了近1 0年,然后移居新加坡。新加坡早在30多年前就加入了英联邦。这两大港口城市似乎可以成为我尝试之旅的很好的出发点。在我阅读现代中国历史时,从未严守现代政治边界。我生于荷属东印度群岛爪哇岛上(今印度尼西亚泗水)的华人家庭(当时这里是荷兰殖民地),这辈子,除了短暂的三年,一直生活在前英属殖民地或现英联邦国家,是否能以某种方式将中英两国的故事联系起来讲述,心里一直在犯难。史末资英联邦讲演为我思考中英两国自1800年开始的交往史,提供了有趣的框架。


    两年后,史末资纪念基金会再度发出2000年度作英联邦讲演的邀请,这个邀请来得那么突然,让我欣喜万分。戈登·约翰逊仍是接待者。这真是慷慨的恩赐,让我有机会重拾过去留下的笔记和讲演大纲。本书在2000年10月剑桥讲演的基础之上,稍稍作了修订。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