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和谐栖居:齐鲁民居户牖
【作 者】张勇 著
【出版者】山东美术出版社
【索书号】TU241.5/1217
【阅览室】自然阅览室
作者简介
张勇,济南人,现为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1987年毕业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壁画专业、获艺术学士学位,200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生主要课程班学习两年。近年来在省内外核心期刊及杂志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其中《建筑场景速写》一书获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美术作品曾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和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设计方案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大赛,获国家级优秀作品奖一次,省级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和优秀奖数次。
内容简介
《和谐栖居:齐鲁民居户牖》是关于研究山东民居的专著,书中包括齐鲁民居门的形式概述;齐鲁民居传统门饰特色;窗的源起与文化内涵;济南老城区传统民居;济南市辖区内的乡镇民居;鲁西、鲁西北和鲁北地区民居等内容。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古代区域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文明成果。其核心思想儒家学说,是我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主体,对我国古代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齐鲁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深厚的积淀,尤其充分表现在山东民俗文化之中。山东民俗既对齐鲁文化产生影响,又受到齐鲁文化的直接熏陶。民俗是一个地方人们生活的习俗、信仰和风俗的综合反映,是长时期形成的,也是一种积久成习的文化现象,所以民俗文化具有区域性和传承性的特点。传统民居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出民俗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
齐鲁民居浓缩了时代的特征,展现了山东古老的文化底蕴,从沿海到内地,从山区到平原,各地民居建筑形式多样。本书以民居户牖为切入点,从一个“门面”、一个“窗口”研究齐鲁民居的历史、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老子》道:“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因为有了门窗以及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具有了屋室的作用,在此“有”是实物的利用,“无”才是被使用的部分。因此,正是有了门和窗,房屋的空间才有意义,才适合人的居住需要。传统民居中尤其是大门往往是一个家族门第的表征,门庭若市、门可罗雀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兴衰、一个时代的变迁。而窗则是“建筑的眼睛”,有了窗。房屋才可以采光通风,“窗助户为明”。
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以其独特的构造方式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影响广泛、持续时间长,中间从未间断过。木架建筑除建造周期短、抗震性强等优点外,木材的加工、雕琢比较容易,其雕刻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这也使得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十分突出。古建筑中的门与窗,强调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完美结合,这是门窗发展成熟的标志。自古士大夫阶层对于那些曾创造了建筑艺术辉煌历史的匠人抱有偏见,社会制度保障了士大夫阶层拥有对文化、艺术的话语权及导向作用。在“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下,读书人重文轻技,建造之技与匠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故而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只有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两部有关建筑之术的书。这两部书是为官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之用,而民间建筑之术的传承还是师傅带徒弟的古老方式。
齐鲁各地传统民居的门窗,因区域的不同,阶层的不同而形式多样。官、商、富户与普通黎民百姓人家等级鲜明。大户人家的门窗制作可以不惜成本,制作精良,装饰华丽,小户人家限于条件,精打细算,门窗构造简单实用,风格质朴,特色突出。齐鲁民居门窗的风格样式也是一种文化内涵的表现,它既体现了富裕阶层的享乐追求,是使用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又是民间百姓时代生活的写照,记载了岁月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