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如烟往事·中国动画加工(1989-2009)

 

【书  名】如烟往事·中国动画加工(1989-2009)

【作 者】何兵何伟  

【出版者】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J954/2172

阅览室中校区文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何兵,资深动画设计家。198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1989年—2002年任职于翡翠动画设计公司(TVB),任高级绘景师。在此期间曾经参与多部动画、电影、电视剧集的制作工作。2002年—2005年任职先科集团文化公司影视动画总监,曾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及大量影视剧集制作。2005年创立深圳运行创意策划有限公司至今,与国内多家著名游乐园合作,领导了环境艺术建设,演出设备的改造、设计等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多年从事动画制作的经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何伟,新媒体艺术家、设计家。早年在国内高校任教,后赴美留学,2002年获美国缅因艺术学院(Maine College of Art)艺术学硕士学位。他被导师称为“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任教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艺术设计学院,主要教授动画课程,研究生导师。他的艺术观念在多种艺术媒介中演绎,作品曾多次在美国和中国展出。 主要作品包括:数码视频《不可》参加弗雷德里克河梅耶艺术中心(美国)“外国人在美国邀请展”,系列数码视频《概念》参加艾尔弗雷德格拉肖画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师展”,数码影像《纽约》参加缅因州当代艺术中心(美国)“全球反射展”,油画《支持》参加湖北省美术馆“第八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他也曾经在包括中国、美国多所艺术学院举办过讲座。


内容简介


    《动画馆系列丛书:如烟往事·中国动画加工(1989-2009)》以娓娓道来的诙谐笔法,讲述了1989~2009年期间中国动画加工方面发生的事情。以点带面,反映了以深圳为主的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和借鉴意义。对中国动画的经验总结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素材。


    前言


    “动画”这个词如今是炙手可热,而中国内地的动画加工史,动画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段,却是空白一片。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人写这个题材,但据了解,至少目前没有人写过。至于以后,根据在为数并不多的过来人中做的小范围调查,似乎也没有人打算去做这事。


    这使得我们在做资料准备和收集的时候特别有使命感和成就感。我们且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在做独一份儿吧!  


    仔细地想想,其实也不奇怪,大凡挣钱的营生,都是越少人知道越好。这叫闷声发大财,就像曾经的那一代动画人,挣钱的窍门是绝不能说的。等到后来不挣钱了,要呼吁,要振兴,那就要捡积极的因素说,要忽悠。那些看起来上不得台面的人和事,是要忌讳的,更不能说。


    因为有太多的秘密,于是历史的真相就没人讲了。


    然而那真是一段重要的历史、一个巨大的发展期,黄金的20年,风风雨雨,刚过去。那些人、那些事都还是如此的清晰,以至于笔者提笔写下“加工史”几个字,出现在脑海里的不是数据,而是一个个刚刚发生过的鲜活的故事。


   我们不算揭秘,就是讲故事,轻松而真诚的故事。


    1990年的时候,全世界的动画从业者,据说有五万人,而全中国的动画人,据说不到3000人,这么多的人,就集中在那么有限的几家公司里。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不认识谁啊。所以写在书中的这些故事,就算是隐去真名,真正在这个时代中走过来的家伙,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谁……匿名只是例行程序,不妨碍大家看故事。可以保证的是,那些故事中的喜怒哀乐全都是真实的。


    笔者作为曾经的从业者,在这个行业里的一间鼻祖级的公司供职了十余年,那是中国动画加工业的黄金十年。笔者以及年轻的同事们将所有的青春、懵懂,都留在了那些岁月里,也在不经意间见证了那段历史。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那些日子留下来最深的印象,就是充满了欢乐,还有激情、青春、热血、活力、欢乐、希望。与新一代动画人的生存压力相比,这一点很不相同。其中的缘由,将在一个个故事中作出分析。再不写,这段历史就会有遗忘、缺漏。


    也有些是永远不会遗忘的,我们很幸运,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状态被一张张画稿、照片,翔实地记录下来了。就一篇文章配一张手稿或工作照,150个故事加上150张美图,分享兼回味吧。


    这100多个纪实性小品和杂文,深入讲述了以深圳为主的中国动画产业1989-2009年的发展情况。与其说是写故事,不如说是极其翔实地写历史。那个时代行业及个人发展的得失成败,对后来者有着较强的参考价值,有着指路的作用。在这些故事中,掺杂了大量工作细节、数据,配合珍贵的照片资料,读者可以从中详细了解当年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模式、工资待遇、员工构成、客户来源、与美国及日本动画人的交流、硬件设备状况、影片制作、成本核算等等,这些资料是今天市面上那些动画理论书从未提及的。


    90年代的中国动画似乎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只有一个——那是段加工史。本书的名字似乎也是这样定义的。其实这是没有参与其中的人士的错误判断,这些公司早期的作品都是原创作品,但因为各种原因全部失败了。加工只是后来为了生存而走的一条道路。从另一个角度讲,没有那些加工就没有技术的沉淀,就没有今天所谓的原创动画的制作基础。


    那段历史已经是过去式了,加工动画作为一个产业,对于一个以经营为目的的公司来说,最辉煌的时期也已经过去了。但这个事实总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以为这是个挣钱的营生,冒冒失失、兴冲地扑进了这潭深水,然后泡也不冒一个地沉了下去。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历史,但可以做到还原真相,讲讲这些公司如何起步、生存,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发展,又是如何因为行业自身固有的一些弱点导致衰败,以至于一间间地倒下,或是艰难地挣扎。


    真正愿意投身于动画这个行业的,永远都是那些有热情、激情,充满感情的家伙,真希望通过这些过来人的故事、真实的事例,对后人有点小小的启迪,在判断方向的时候会有些借鉴。


    假如可以做到这一点,写这本书的意义,将远远超过那些故事本身。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