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书  名】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作 者】(美)马修·利伯曼  著  贾拥民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B038/2226

阅览室社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美] 马修·利伯曼(Matthew D. Lieberman)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权威学者之一,于2007年获美国心理学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奖”,该奖项每两年颁发给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


    199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SCN Lab)主任,《社会认知和情感神经科学》杂志(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创始编辑,《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顾问编辑。


内容简介


    “影响力教父”西奥迪尼都赞叹不已的新兴学科开拓者马修·利伯曼倾力之作!首次揭露大脑天生爱社交的神经奥秘。


    从如何激发他人的捐赠行为、如何防止偷窃,到广告怎么打才有效,一本让生活更美好的实用指南,从此改变你看待世界与他人的方式!


    全书论述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美堪比丹·布朗的小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浙江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孙涤、“影响力教父”罗伯特·西奥迪尼、“邓巴数”提出者罗宾·邓巴、“棉花糖实验”设计者沃尔特·米歇尔、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等集体盛赞!


    《社交天性》是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解读人类“社会脑”的权威之作,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智慧社会中人们喜爱社交又相互连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得以发挥,书中处处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洞见。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


    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

 

    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为我们讲述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的内容帮助自己更为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从事社交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科学,有民间和学院两种风格。在学院派脑科学家中,马修·利伯曼是稳健派——不求标新立异,但求正确表达。以稳健的学院派领袖身份为普通读者写作科普作品,他笔下的社会神经科学与反社会行为解释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最深思熟虑的科普性。

    ——汪丁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科学是“真”,因为它的充分论证;科学是“美”,因为它严密的逻辑;科学是“善”,因为它与人性中美好的东西相契合。《社交天性》就是一本让人感受科学之“善”的经典之作!

    ——叶航 浙江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有两本重要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杂志创刊,年青的马修·利伯曼博士是其中一种的创刊主编。现在,利伯曼博士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惊喜。在《社交天性》中,利伯曼博士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读者们介绍了人类如何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感知社会。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利伯曼博士都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


    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书中了解研究者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的内容帮助自己更为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从事社交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


    人类是最善于抱团合作的物种。与谁抱团、如何抱团以扩大合作这些话题历来令人着迷。《社交天性》描述了进化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极好地揭示了人是如何开发其固有的人际互动潜能,来顺应扩大社会合作的需要和效益的。

    ——孙涤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


    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有强烈的社会倾向,这一点人人皆知。但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马修·利伯曼却开发出了一整座思想矿山。《社交天性》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洞见,它们非常有价值,善用之,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罗伯特·西奥迪尼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超级畅销书《影响力》作者


    终于等到了!《社交天性》真的把人类的社会性变成了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无论是外行,还是业内科学家,在阅读本书时,都可以享受到莫大的快乐。

    ——罗宾·邓巴 人类学家,牛津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著名的“邓巴数”提出者


    在《社交天性》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作为社会神经科学领域的领导者和开拓者之一,马修·利伯曼清晰地阐明了,我们的大脑为什么天生相互连接、这种连接对我们的思考、感觉和事业有什么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为什么很重要。

    ——沃尔特·米歇尔 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心理学尼文讲席教授,“棉花糖实验”设计者


    《社交天性》是我一直期待的一本书。它出自社会神经科学领域最杰出、最有前瞻性的先驱之手,它告诉读者我们人类为什么是相互连接的以及是如何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这是一本光辉之作。

    ——丹尼尔·吉尔伯特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畅销书《撞上幸福》作者


    认知神经科学这个领域是在19世纪形成的,稍显奇怪的是,在最开始,它主要与关于人类大脑的语言功能的一系列发现相关。不过,没过多久,菲尼亚斯·盖奇这个孤例出现在了研究者的视野中,从而预示了一个多世纪之后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登场。作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马修·利伯曼在《社交天性》中全面地总结了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并以生动活泼的笔触阐发了这个领域的重要发现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科学讲座教授,畅销书《笛卡尔的错误》作者


    《社交天性》一书充满了令人惊奇的转折和洞见,其曲径通幽之美不亚于丹·布朗的小说(本书带给读者的阅读乐趣也不亚于后者)。本书揭开了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取得成功的奥秘:我们的社会天性。本书解释了我们的社会性的起源和神经生物学基础,并阐述了这种天生的强大的社交能力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意义。

    ——凯文·奥克斯纳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


    《社交天性》一书表明,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互相连接的,这种连接并非只是为了思考。作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先驱,马修·利伯曼在书中解释了,为什么公平的味道就像巧克力、为什么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可能超过头痛?他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亚当·格兰特 沃顿商学院教授,畅销书《沃顿商学院…受欢迎的成功课》作者


    这是我读过的有关人类自身天性的最引人入胜的一本书。毫不夸张地说,它真的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大卫·洛克 神经领导力研究所主任,畅销书《工作中的大脑》作者


    《社交天性》把最生动的故事和最尖端的神经科学成果结合到了一起,有力地说明了人类是如何相互连接起来的。马修·利伯曼的思想极其引人入胜,而且他的文笔也非常流畅。所有致力于研究人类这种社会动物的特性、所有关注人类境况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苏珊·菲斯克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社交天性》这本书令人着迷。它文辞优美,为读者展示了关于人类的社会性和我们的大脑的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最新成果。

    ——雪莱·泰勒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特聘教授,畅销书《抚育本能》作者


    人类是精致的社会动物。《社交天性》是一本优雅的杰作,它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人性为何如此,作者马修·利伯曼是全世界最权威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横跨多个最尖端、最前沿的学术领域,其中包括对灵长类动物的社会群体研究、对人类的爱和友谊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对同情和利他主义的大脑基础的研究,等等。这本迷人的著作必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无论是没有任何相关专业知识的普通人,还是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教授和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萨拉-杰妮·布莱克莫尔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社交天性》作者马修·利伯曼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在书中回顾了关于人类各种天生的能力(如自我控制、心智解读、同情共感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人类的大脑为什么是相互连接的。本书不仅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很好入门读物,还为我们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南,因此我强烈推荐它。

    ——托德·希瑟顿 达特茅斯学院讲席教授


    序言


    被忽略的社交天性


    几百年前,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曾经这样写道:“痛苦与快乐......支配着我们所有的举止、言行和思想。”毫无疑问,我们会沉迷于肉体上的快乐,同时也会努力避免肉体上的痛苦。但是,它们真能“支配我们所有的言行举止”吗?它们真的就是我们的一切吗?我认为它们远远没有我们通常所假设的那么有控制力。目前,规范社会运行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与边沁所宣称的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 但它们却遗漏了人类行为背后的一些最深层次的动机。


    通常被边沁以及其他人所忽略的是:以一定的兴趣为基础,每个人都天生与他人相互连接。对于人类来说,这种连接同肉体上所感受到的痛苦与快乐一样基本。我们天生就是 爱社交的社会动物,被深层次的动机驱动着的我们喜欢与亲朋好友们待在一起。我们天生就充满好奇心,想知道他人的头脑中在想些什么。我们的价值观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感, 而它又源于被称为“我们”的群体。然而,这种连接也会导致某些“奇怪”的行为,这些行为违背了我们对一个理性自利的行为人的预期;只有把社会属性视为回答“我们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的出发点,这些“奇怪”的行为才会显得有意义。


    在过去的 20 年里,我和我的同事建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社会认知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对于人类大脑是如何对社交圈做出反应这一问题,我们利用诸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 fMRI)这样的工具,获得了一系列令人吃惊的发现——放在以前,这是绝不可能的。这些研究成果再一次证明了以下这个结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与他人相互连接。人类的社会心理一部分可以追溯到亿万年前最早的哺乳类动物时期,而余下的社会心理则是在最近才进化出来,而且很可能是人类独有的。理解这些心理机制如何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对改善我们的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都至关重要。本书将详细阐述人类社会心理的神经机制,并阐明它们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社交生活的。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