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胜利日
【作 者】安平 著
【出版者】华文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
【索书号】K265.7/3010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安平,1971年生,祖籍河北乐亭,辽宁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历史学博士,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日本现代史、日本传媒史。近年来,在《抗日战争研究》《日本研究》《历史教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另有译作3部,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
内容简介
这是集中到“胜利日”一天的断代史,纪录从重庆、延安、东京、莫斯科到华盛顿,世界在这一天的反应和复杂心态。
这一天,你知道蒋介石是怎样发表抗战胜利宣言?毛泽东又怎样布局反攻和战后的中国走向?
这一天,你知道闻一多、齐白石、王芸生等知识分子,在怎样的复杂心态中度过?
这一天,你知道日本天皇出于什么理由宣布投降?是因为原子弹、苏联157万红军席卷关东军?事实其实没那么简单!
这一天,日本平民怎样反应?他们根本听不懂天皇运用文言文的发言!但他们却接到“一亿玉碎”的命令!于是一波波自杀潮,在军人的威逼下,在平民中出现!
这一天,美国人最忙乎。他们默许了日本的“有条件”投降,最终实现了“独占日本”的战后目标,但也种下了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的种子!
这一天,苏联人不断掂量自己的利益,甚至想在中日之间“居间调停”……
安平先生的《胜利日》可以称得上一本“战争胜利的说明书”,丰富,细腻,动人心魄!胜利不等于结束。你根本想不到,胜利日前后隐藏着这么多的内容。
——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著名作家 师永刚
在众多抗战纪念图书中,这是角度集中、视野广阔的一本抗战纪念书。它集中在“胜利日”前后,同时写出重庆、延安、东京、莫斯科、华盛顿等世界范围中的反应和复杂心态。鲜为人知的材料在平静的叙述中展开,让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平的坚持更加坚定。
——《日本新侨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文版)总编辑 蒋丰
战争是残酷的,同时也是丰富的。《胜利日》最大的特点,是提供了战争的丰富性,这里面有我们熟悉的人物,更重要的是纪录了后人并不熟悉的大量平民,他们的生命与牺牲更加让人感动。
——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 徐静波
安平先生的《胜利日》为我们展示了作者对胜利者与战败者在同一历史时刻、不同历史空间、不同社会视角的观察和记录,议题聚焦,又视野开阔。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胜利日的狂欢没有遮蔽作者面向未来的思考,胜利日也成为作者观察东北亚现代化发展格局的落脚点,为我们打开一扇观察当代大国关系的历史之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朱春阳
用图文并茂的写作手法,从不同的视角呈现出这段既是中华民族苦难史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复兴节点的历史,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更显其独特的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刘景岚
胜利日是战胜者的狂欢日。但是在胜利日之后,战胜者和战败者尤其需要对这场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大事件进行深刻反省,这样的反思在胜利者来说是为了人民将来的永久福祉、为了世界此后的长治久安,而发动侵略战争的战败者更需要反思,反思自己的疯狂与冷血,反思自己的罪与罚,这样的反思对于一衣带水的邻国来说尤其重要。这便是全书带给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有益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研究室主任 刘新文
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的记忆。《胜利日》以大量的史实材料,记叙了近代中国反抗殖民统治的苦难历程,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的历史是当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悲壮的史诗典范,《胜利日》再现这部史诗典范的贡献是突出的。
《胜利日》在普及抗日战争题材的历史知识方面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它即将发挥的正能量舆论效应是值得期待的。
并非如康德所言,“战争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的计划”,人类需要在自己理性的限度内竭力捍卫和平。《胜利日》所呼唤的就是人类的正义与和平。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宏政
这本书严谨客观的论证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不仅引用的每一句/段话都注明了出处,而且对某些关键问题的讨论,例如日本是否无条件投降等,进行了学术史的梳理。全书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叙史阐述,可读性非常强。其鲜明的看法、详实的史料与独特的讲述方式能够为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快感。每一部分皆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用生动的细节和令人感兴趣的人和事,向我们展现了抗战胜利日的“狂欢中国”及战争最后关头的“疯狂日本”,尤其对日本的战争罪行予以了深刻反思,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战后日本一些政要在侵略问题上拒不认错的内因。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 邓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安平先生秉持历史学者的责任撰述了《胜利日》一书,这部史论结合、史料详实、可读性极强的图书的出版,将再次唤起国人对中华民族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抗战的追忆与反思,更能够使后人通过微观历史现象的观察,从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关系中获得应有的教育和启示。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教授 潘德昌
安平的《胜利日》一书,以1945年8月15日为研究视野,利用图文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各地民众狂欢的情形,还原了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各界人士对过去侵略战争的态度问题。同时还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展示了日本在战败投降后对于战争责任追究问题的态度,引人做历史性的思考。
该书立意新颖,取材广泛,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悲壮诗篇,同时也在警示我们绝不能忽视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要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各民族团结一心,浴血奋战所取得的抗战胜利。抗战胜利纪念日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值得纪念的伟大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纪念日。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 王铁军
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心态
《胜利日》终于完稿,一场文字旅行之后,久久激荡的复杂心情渐渐得以平静。
22年前我开始研究日本史,有关抗战与日本这个主题的涉猎从未间断。按理说,写作这部“胜利日》的心态应该从容且平静。始料未及的是,动笔之时,不能自已的民族激情依然无法阻挡地从心中被唤醒。中华民族何其悲情,3500万死难的先辈是永远不能忘记的生命;中华民族叉何其可敬,我们经受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了家园;那场残酷的战争,铭记着一个伟大民族的“苦难辉煌”!
写作这部书的过程充满了心灵考验。在我看来,一个历史学者的书写,既是以史家的严谨去还原历史现场,更要带着生命的温度,用清澈如水的文字,映现出历史现场中受难者的倒影。这是本书最想表达的理想,是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凝于一个“节日”的表达。
从“胜利日”的角度纪念抗战,展示其中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心态,以及他们度过了怎样的一天,这也可以说是一部时间缩短为“胜利日”的“断代史”,抑或“世界人民的心灵史”!
本书所涉人物众多,既包括身在延安及各个根据地的各界人士,又包括重庆上至国民政府、学者名流,下至普通百姓:既包括欧美国家的反应,又包括投降者复杂的心情,力求构成一种多棱的、立体的历史现场。书稿所涉史料庞杂,广泛参考了传记、日记、档案、画报、回忆录、报刊文摘、研究论文、专门史文献、网络资料等。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历史见证者的回忆录、新闻记者对历史当事人的采访文章、以及资深历史爱好者的网络公开资料等,都对本书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和启示——凡有引用,均在注释中注意标注,特此致谢!如有遗漏与不要,还请谅解为盼!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我们深切缅怀在那场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失去生命的同胞,乃是要汲取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同时,也是大声地宣告:世界正义者团结起来“共同奠定的二战胜利成果”,不容挑战!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真理必将战胜强权。我们不会忘记在争取民族独立、抗击侵略的各个战场上,千百万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的将士们,他们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值得国人永远纪念;我们也不会忘记给中华民族造成巨大伤害的“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让我们面临了亡国的威胁。在纪念“抗战胜利日”的时候,铭记苦难,重温历史,也是珍爱和平、推动我们砥砺前行的一种力量!
安平
2015年6月于沈阳文化路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