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唐五代西北方音

 

【书  名】唐五代西北方音

【作 者】罗常培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索书号】H172.2/6094

【阅览室】社科一阅览室

 

作者简介

 

    罗常培(1899-1958),字莘田,号恬庵,笔名贾尹耕,斋名未济斋。北京人。满族。北京大学毕业。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新中国建立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毕生从事语言教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调查、音韵学研究。与赵元任、李方桂同称为早期中国语言学界的“三巨头”。其学术成就对当代中国语言学及音韵学研究影响极为深远。

 

内容简介

 

   《唐五代西北方音》作者罗常培系现代汉语方言学奠基人之一。《唐五代西北方音》所用材料有《千字文》、《金刚经》、《阿弥陀经》、《大乘中宗见解》、《开蒙要训》,从敦煌汉藏对音写本中所窥见之唐五代西北方音,从《开蒙要训》的注音中所窥见的五代敦煌方音,唐五代西北方音与现代西北方音的比较、《唐蕃会盟碑》中之汉藏对音。

 

    唐五代西北方音是811世纪西北地区的汉语,她继承自汉代扬雄《方言》里记载的秦晋陇梁益方言,后来发展为宋西北方音。

 

    《唐五代西北方音》是利用汉藏对音材料研究中国古代西北方言音系的第一部专著,是罗常培古音方言研究的代表作。用现代西北方音作比较来探讨方音流变。参照其他译音材料和现代汉语方言,结合音理分析,识别并解释了两种语言对音难免的音近代替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本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唐五代西北方音”,又分四节:(一)本篇所用的几种材料;(二)从敦煌汉藏对音写本中所窥见之唐五代西北方音;(三)从《开蒙要训》的注音中所窥见的五代敦煌方音;(四)唐五代西北方音与现代西北方音的比较。第二部分“《唐蕃会盟碑》中之汉藏对音”,又分两节:(一)所用材料中所有的汉藏对音;(二)所论汉藏对音的音韵条理。正文前有“自序”,介绍本书的写作动机、材料、方法和

 

  本书是研究汉语断代语音史的专著。作者利用几种汉藏对音材料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所用的材料有五种,即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藏文译音《阿弥陀经》残卷、藏文译音《金刚经》残卷和《唐蕃会盟碑》拓本。前四种材料一共有一百五十二个对音,可以涵盖《切韵》的所有声类和除下列十个韵之外的所有韵类,这十个韵是:幽、废、夫、臻、耕、櫛、盍、洽、鎋、迄。作者的研究方法是,先拿这几种汉藏对音的材料,同《切韵》比较并推溯它们的渊源,然后再拿这些对音材料同六种现代西北方音比较,来探讨它们的流变。由於《唐蕃会盟碑》有纪年,所以据以考证其餘几种材料的时代顺序。

 

  作者研究结果认为,如果从藏文的写法来看,唐五代西北方音有以下特点:

 

  一、声母方面。轻脣音非、敷、奉母大多数写成[ph],已经露出重脣音分化的痕跡。明母在收声——n或——й的前面读m,其餘的变’b;泥母在收声——m或й的前面读n,其餘的变’d。舌上音混入正齿音。正齿音的二三等不分。牀母大部分由禪母变审母,但澄母却变成照母的全浊。摩擦音的浊母禪、邪、匣母变同清母审、心、晓母。y化的声母并不专以三等为限。

 

    二、韵母方面。宕、梗两摄的鼻收声一部分开始消失或变化。鱼韵字大部分变入止摄。通摄的一三等元音不同。同韵字往往因受声母的影响变成不同韵。一等[a]元音同二等[a]元音在藏文写法上没有分别。合口洪音同合口细音在藏文写法没有分别。入声的收声[p][t][k],藏文写作br(或d)、g

 

  此外,作者发现注音本《开蒙要训》所反映的五代敦煌的语音也有若干特点值得重视。韵母方面的特点是:梗摄同齐、祭两韵对转、止摄同鱼韵旁通;声母方面的特点是:全浊声母有变成全清声母的趋势、齿头音受腭化影响开始混入舌上音和正齿音、泥来不分、娘日不分。

 

  本书结论的准确性由於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受到影响:一是汉藏对音材料零散,不成系统;二是没有现代沙州、敦煌一带的方音材料;三是现代沙州、敦煌一带居民在歷史上的移民背景还没有经过考证。

 

在汉语古音学史上,本书首次比较系统地利用敦煌石室所藏的汉藏对音的写本,来研究汉语的歷史音韵,从而使古音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本书又是用现代语言学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古代地区方言的开创性著作。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