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文艺复兴的秘密语言:解码意大利艺术的隐秘符号体系
【作 者】(英)斯坦普 著,吴冰青 译
【出版者】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索书号】J154.609.3/4248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作者简介
理查德·斯坦普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和艺术史,拥有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研究的哲学博士学位。在现场与录制艺术学院学习一年后,现在他一半时间研究艺术史,一半时间从事表演。他在伦敦国家艺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泰特不列颠艺术馆任教,并为海外艺术史项目到意大利各地博物馆和教堂进行现场讲解。他为英国第四频道写作并主持了“国家艺术馆藏品”和“泰特现代艺术馆”系列节目,而且为其他节目定期撰稿。
内容简介
艺术珍品中藏了怎样的情绪与涵义? 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艺术符号?
分析意大利艺术大师100多件作品中多层隐秘的涵义
揭示色彩、透视、意象等的运用中所涉及的秘密信息和神圣符号体系
解码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多那太罗、曼特尼亚、马萨乔、乌切诺和许多其他艺术家所使用的符号“语言”
给予现代观赏者一把带插图的钥匙,开启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谜团,获得关于文艺复兴思想潮流的领悟
《文艺复兴的秘密语言:解码意大利艺术的隐秘符号体系》通过三个彼此不同却都十分详尽的章节,层层剥开这些涵义。第一部分生动地浸淫在这段非凡时期的文化之中,话题围绕文学、绘画、雕塑以及装饰艺术。第二部分针对文艺复兴艺术符号语言的基本元素,包括色彩、几何、光与影、比例、透视和姿势语言,提供了一个覆盖广阔的导引,使用的例证涵盖从克里韦利的《天使报喜》到多那太罗的《抹大拉的玛利亚》。第三部分是《文艺复兴的秘密语言:解码意大利艺术的隐秘符号体系》的核心,围绕十数个主题,包括神话、战争与和平、死亡与永恒,分析了四十多件作品。每件作品都以全彩色展示,尽显其辉煌;然后,通过一种独创的称作“选择性孤立”的技术,逐一拆开,以揭示它所包含的象征符号,并诠释其谜一般的涵义。全书上下,迷人的框中特写对当时的主题和话题——从行会与公会到“虚荣之火”的来历——作了细致说明。
《文艺复兴的秘密语言》通过100余件艺术珍品,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雕塑家或建筑师将某种更具体的涵义编码进画布或文本、胸像或建筑——也许甚至是一种爆发性的政治情绪,或者暗中表达的异教信仰。
每件作品都以全彩色展示,尽显其辉煌;然后,通过一种独创的称作“选择性孤立”的技术,逐一拆开,以揭示它所包含的象征符号,并诠释其谜一般的涵义。
文艺复兴的艺术辉煌为世人普遍称赏,但在21世纪的今天却并不总是那么容易理解。其中包含的符号与象征,曾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却不为我们所熟悉了,而这便是本书意欲解释的。对于绘画与雕塑的涵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的赞美之情只会更加炽热。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的内涵可以有无数解释,询问任何一位历史学家或艺术史家,你都有可能得到一个不同的定义。这个词语源自法语“重生”,本身并无争议,有争议的是它的外延。部分原因是当时的艺术家、作家并不知晓这个概念。实际上它成为一个常用词语要到19世纪末,晚于1860年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克哈特(1818—1897)完成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以及1878年该书被译成英文。之后,这个法语单词因一位德国演说家而流行起来,尽管其人来自法语也是官方语言之一的国家。归根到底,文艺复兴是整个欧洲都感受到的一种现象,不过本书与布克哈特的著作一样,仅限于讨论意大利。虽然半岛各地政治上并未统一,艺术上又十分多样化,意大利艺术还是形成了一个作品体,它萌生于同一种根本的民族精神,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作品所传达的旨趣、技法和意义迥乎不同—即使北欧艺术被证明的确是15世纪意大利绘画的最大影响者之一。
除了限定将要讨论的地理范围,本书也限定所考虑的时间跨度。关于文艺复兴涵盖的历史时期,已有很多争论。文艺复兴的某些最典型特征,例如对古典时代艺术的兴趣甚至依赖,实际上可以从早至13世纪的艺术作品中看到(特别是13世纪中期尼古拉皮萨诺的雕塑作品),而在14世纪早期乔托的绘画作品中,空间的现实主义描绘和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就已十分明显了。文艺复兴背后的思想意识,很多已经体现在14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不过大多数权威相信,它的完全成熟及其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要到15世纪才会看到。到了16世纪中叶,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冲击,对意大利生活与总体文化的冲击,意味着艺术的本质和目的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本书极少选录1550年以后的作品,绝大多数作品都来自之前150年。
文艺复兴艺术包括一些世界最著名的肖像画,其魅力来自于新思想的探索和旧思想的再发现。艺术家不再着力于表现一个象征性领域,而重在描绘我们生活、呼吸于其中的世界。一个最好的例子,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的一项成就不单是人物周围虚构然而看起来非常真实的风景,还包括这幅作品统一于同一种气氛的意识,即是她呼吸的空气与吹拂远方山峦的空气是一样的。风景的发现只是布克哈特挑选出来的主题之一,他还着眼于日益增长的对于个人的兴趣,这种兴趣艺术地展示在肖像画的发展过程之中,而肖像画是新兴的商人阶级记录财富与社会地位所偏好的方式。文艺复兴艺术家了解古典肖像作品的重要性,但在当时没有一件样品传世。不过古罗马的胸像却非常之多,而且极有影响力。《蒙娜丽莎》又一次体现了这种趋势。多年来她的身份一直充满争议,然而最近的文档证据证实,正如艺术家、作家乔尔乔瓦萨里于16世纪猜测的那样,她就是格拉迪尼(Lisa Gherardini),一位富有的丝绸商人乔康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许多城市,特别是佛罗伦萨,其经济实力很大程度归功于商人和工匠组成的行会,而这些行会的赞助跟乔康多这样的个人赞助同等重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最重要的是,对于个人的兴趣说明了人类自身是如何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的—通过描绘人们如何生活,在哪里生活,他们如何感受,如何反应,特别是他们的外貌形象如何。人类精神与人体形态的高贵感,完美地体现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上。这件雕塑也是文艺复兴的典型产物—它不是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而被创作的,它原本是一个装饰主题的一部分,其意义与它将安放的位置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不同于文艺复兴的其他入门简介,本书将不采用时间纵览的方式呈献艺术作品,而是按主题细分条目。我们将巡览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意大利艺术作品的不同特征与基本元素,目的是交给你必要的工具,使你能够分析和解码无数并不包含于此的其他作品。第一部分介绍不同形式的艺术产品:文学、绘画、雕塑、建筑和装饰艺术。第二部分着眼于每件作品的单个元素,比如光与影,以此建立起一套符号与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也许对于今天的我们并不那么显而易见。熟悉了文艺复兴艺术的语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探索更广阔的主题,并分析这个时代若干更丰富更复杂的创造,让这些激发灵感的作品呈现它们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