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万物身刻:文艺并潮牌的科学符号
【作 者】(美)齐默 著,青涂 译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J532/0063
【阅览室】社科二阅览室
内容简介
要说起牛顿最广为人知的故事,那一定是掉在头上的苹果,排名第二的,自然就是这句妙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事实并不像传说这么简单。牛顿本人从没说过他被苹果砸到脑袋;他只说自己曾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这一现象帮助他发展出万有引力定律。而牛顿的苹果树历来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英国不少庄园和学校都坚决声称,“那棵”催发出伟大思想的苹果树直到现在仍在他们的土地上茁壮生长。
至于“巨人的肩膀”的比喻,其实远早于牛顿生活的17世纪。它的具体含义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对于中世纪学者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的智慧远远不足以和古代希腊罗马的伟大思想相提并论。1621年时,英国牛津大学学者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写道:“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比巨人看得还要远。”他想借此来羞辱同时代某些平庸的诗人和哲学家。
时隔55年之后,牛顿又给巨人肩膀的隐喻赋予了新的意义。当时他正与同时代的科学家就光的本质问题展开最初几轮论战。根据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Rene Descartes)的设想,光是一系列在以太中传播的波。但是牛顿认为,光的本质是微观粒子,白光就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粒子混合而成的。
但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对此表示质疑。他也曾仔细思考过光粒子理论的可能性,但是他在用薄板做透光实验时发现了光粒子理论无法解释的规律。牛顿给这位论战对手写了一封措辞委婉的信。“笛卡儿踏出了不错的一步,”他写道,“而您又让这一领域的内容更加丰富,特别是对薄板颜色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如果说我能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了您这样的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可以从牛顿的信里看出,他认为物理学并不是占代巨匠的工作,而是一个不断上升的事业。伟大的学者们——笛卡儿、胡克和牛顿,仿佛共同组成了一个科学的图腾柱。但是牛顿和胡克这两位自然哲学家之间的论战并未就此偃旗息鼓。他们继续口诛笔伐,直到后来牛顿退出公开论战,这件事才算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