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琴中无相

 

【书  名】琴中无相

【作 者】鸿之,张玉新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索书号】J632.31/3730

【阅览室】中校区文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鸿之,琴人。琴学启蒙于梅庵派刘善教先生,并学箫于上海音乐学院戴树红先生。1992年始,追随梅曰强先生潜心研习广陵琴艺,2011年于江西创办徽外堂,致力于发掘琴学传统。

张玉新,中国民族乐器协会、中国古琴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制琴委员会专家委员。2012年荣膺中国民族乐器协会“古琴制作名家”称号。多次受邀担任中国民族乐器制作比赛评委和中国(国际)艺术节、艺术邀请赛评委。广陵派古琴名家梅曰强亲传弟子,其所制作的古琴,在琴界有“当代官窑琴”之美称。

 

内容简介

 

    过眼的浮华、聒噪的喧嚣中,到哪里寻觅一小片心灵的净土?回归宁静,似乎是文人情怀的终点,也是起点。书房,成为他们安放心灵和身体的居处。独自在书房内,爇一炉香,喫着茶,藉书画,与古今哲思对谈。赏玩心爱的各类文房用具,怡养心志。寂寞于浮华的空气中,静静地释放安然自得的气息。

 

    文人情怀,其中究竟蕴含了多少文化元素?回归传统文化,以寻其根。古人,是怎样地侍养文人的生活日常?身处喧嚣世事的我们,试图回溯,去体味慢生活的魅力。

 

    商务印书馆即将推出的“心赏”系列丛书,内容囊括古琴、苏扇、合香、紫砂、铜炉、砚台,等等中国古代文人书房中使用、赏玩的各式传统用具,较全面地向读者呈现出,当代文人艺术家们,如何在细细打磨地这些文房用具,同时揣摩着他们心目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坚守这份传统的手工技艺,使之不得失传。同时他们又思考着,在继承、坚守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如何深入挖掘出这些传统文化符号所传递的特有的人文信息,并通过艺术的创新,将这些中国传统的美学信息和美的载体,巧妙地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带给今人全新而又传统的生活美学体验。“心赏”系列丛书,将开启全新的人文审美历程,带着读者,细细品味这份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情怀。

 

    本书为即将推出的“心赏”系列丛书的首本。

 

    “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在传统文人的理想中,古琴乃生活中不可或缺、终日相伴之物。中国古琴作为一件古老的本土原生乐器,在华夏几千年人文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代代文化精英的高调参与,令古琴艺术被浸染了十分深厚的人文色彩:一块漆桐、七根丝线,无不附着于华夏民族的深邃思辩以及价值取向之中。古琴随着华夏文明的兴衰而历经磨难经久不息。

 

    本书通过对“象”的解读,以“象”为切入点,尝试从多角度揭示古琴在数千年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审美积淀,基于华夏民族自有的思维方式,思考其顽强延续至今而不竭的生命力以及价值所在。读者通过本书来品味古琴,可获得更为深层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本书作者之一张玉新所斫之琴,既取法唐宋的高古格调,一丝不苟,法相庄严;又揉入现代审美的玲珑意趣,让人咀嚼古典咫尺天涯的文化况味之余,更多体会到的是:站在时代的高处,不能囿于形而下的死摹传统器形或缺乏想象力胡乱臆造的枷锁,应该着力思考斫琴艺术内在精神和法理,表达出当代文化中的风雅而抽象的节奏和意境。

 

    全书分为图和文两部分。第 一部分为文字部分,“琴中取象”,共分“器象、音象、形象、意象、气象”五章,首先从琴器的形制以及声音特性说起,然后是构成古琴音乐的最基本元素“声韵”,逐渐及于声韵所形成的旋律、旋律所组成的琴曲、琴曲所涵容的意义、意义所产生的精神。

 

    第二部分图册部分为“琴中无相”,设计时借鉴了传统诗句的并列法,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黄鹂的两个点,白鹭的一条线,到窗外小块面的远山,直至门前大块面的近景,泊着即将远航的万里船,激发出想象中的千帆竞发,渐行渐远的画面。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起承转合关系,却“没有”出一个清晰、完整的画面质感。配合本书的文字部分的“器象、音象、形象、意象、气象”五章,图册部分设计了“器相、线相、色相、韵相”四个章节。每章节画面的铺陈,从琴整体的型、线、漆和局部的特写,到最后反映琴的气质、音乐性的画面,通过各章节间并列的逻辑关系,希望能完美呈现出张玉新所斫古琴整体风貌。

 

    虽然全书设计运用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但在版面设计上,还是增加了大量的现代审美元素,把传统与当代某种形而上的抽象性凝成一个持久的元素,符合当下时代的文化心印。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这一件重要器物的文化内涵和美学艺术,倡导精致、典雅的文人的生活风貌,树立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标杆。所谓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怀”,其中究竟蕴含了多少文化元素?回归传统文化,以寻其根。古人,是怎样地侍养文人的生活日常?身处喧嚣世事的我们,试图回溯,去体味慢生活的魅力。

 

    我们即将推出的“心赏”系列丛书,内容囊括古琴、苏扇、合香、紫砂、铜炉、砚台等等中国古代文人书房中使用、赏玩的各式传统用具,较全面地向读者呈现出,各位艺术家坚守着传统的手工技艺,敬畏着心目中的传统文化,同时又思考通过艺术的创新,将这些中国传统的信息和载体,巧妙地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带来全新而又传统的生活美学体验。“心赏”系列丛书,将开启全新的人文审美历程,带着读者,细细品味这份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情怀。“心赏”系列丛书中:《琴中无相》。

 

    《琴中无相》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体现出作者的与众不同以及策划和设计的“巧思”。

 

    首先,文字内容上,突破了市面上介绍“古琴”的书籍中的固有模式,把重心放在了“古琴”这个传统文人心目中的重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的气息上。正如作者所述:华夏诸艺百术,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哲理作为支撑;看似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却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所以,在引导读者探“琴径”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先求诸先哲思想,兼访书径、画径……甚至连太极拳等等武学门径,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琴(音乐)、书(书法)、画(传统绘画技艺)、艺(太极)等等华夏诸艺百术之间的千丝万缕哲学思想的联系。唯有综合诸艺,对华夏民族传统的思想核心进行返本溯源式的探寻,或许可另辟蹊径,探寻到古琴内在灵魂之延续。

 

    作者认为,华夏诸艺百术,共同建立在古老的“阴阳观”基础上而衍生而流传,所以,本书从“象法天地”的“象”入手,探讨琴学之路,这是与其他介绍古琴的书籍很大的不同之处和创新亮点。从《琴中无相》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的文字叙述中,读者能深深体味到,作者如何“另辟蹊径”地来试着诠释着琴曲所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应该能够体味到那份坚守传统的执着。

 

    在阅读完前半部分的文字介绍后,读者可以参阅后半部分的精美图片,对古琴的形制以及传统手工艺“大漆”,有个非常直接的认识和审美体验。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古琴图书的亮点:图文并茂。

 

    其次,从全书的整体设计上,也体现了本书设计者对全书内容整体的把握,以及“以读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华夏传统文化中的“阴”和“阳”的关系,相互独立又互根互用。所以设计整本书的结构时,我们把全书分为图和文两部分,文字为“阴”,图片部分为“阳”,暗合了本书作者以“阴阳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配合文字部分的“器象、音象、形象、意象、气象”五章,一花五叶,图册部分设计了“器相、线相、色相、韵相”四章节,所谓传统文化中的“四象”。每章节画面的铺陈,从琴整体的型、线、漆和局部的特写,到最后反映古琴的气质、音乐性的画面,通过各章节间并列的逻辑关系,希望能完美呈现出古琴整体的风貌。

 

    在图册部分,读者还可以体味到“篆刻”这门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美学概貌。在设计为古琴标注琴名时,我们延请沪上著名的篆刻大家张遴骏,专门针对每一床琴的特点设计、篆刻了多种形式的琴名章,原尺寸印刷,以确保印面精气神。设计版面时,运用中国水墨画中的印章形式和章法布局,黑白之间,以一枚或几枚红色的印章点缀其间,相互呼应。

 

    本书在内芯用纸上,根据书的内容不同,采用了不同材质的两种纸张。前半部分的文字叙述,采用了80克的优质纸作为阅读文字的载体,充分考虑到读者在阅读文字时的眼睛舒适度和翻阅图书时,纸张带来阅读快乐。后半部分的图册,采用了进口的哑粉纸,既能做到还原图片色彩的精彩,又充分兼顾到纸张不反光,在视觉上使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愉悦。

 

    全书的装帧整体设计,采用了布面精装的裸脊设计。裸脊装,能兼顾书籍的内芯可以全部展开,保证了图片设计部分的跨页图不损失。浅灰色布面精装,封面上的丛书名“心赏”以篆刻章的形式出现,以及右上角的古琴谱的减字谱,这两个元素都做压暗纹设计,保持了传统古籍书的古香古色以契合本书的传统文化气息,同时又极具现代审美性。书名“琴中无相”四字,延请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龙华古寺方丈照诚法师亲笔题写,四个字朴拙禅意,书法艺术气息与本书内容非常契合。工艺采用烫银设计,增加了大量的现代审美元素,把传统与当代某种形而上的抽象性凝成一个持久的元素,符合当下时代的文化心印。

 

    翻开本书,从内容到形式,读者都能充分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呼吸到书中的传统文化的古意。与作者共同体味“古琴”这个传统文人重器所承载的文化的信息,中国传统文人的对中乐(古乐)的哲学思考,中国的文人“象法天地”传统文化哲思,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理解和体味,以及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阴阳哲学的思考。精美的图片部分,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大漆”在古琴这种乐器上的精美运用,古琴器形上精湛绝伦的线条美学。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