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风景园林让生活更美好
【作 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编
【出版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索书号】TU986.2/1733
【阅览室】自然阅览室
内容简介
孟兆祯、陈晓丽主编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上下)》汇集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征稿的入选论文,共分6个主题,即风景园林遗产与文化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风景园林管理、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植物。《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上下) 》可供从事风景园林工作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风景园林让生活更美好(套装共2册)》内容丰富,汇集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征稿的入选论文,共分6个主题,即风景园林遗产与文化景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风景园林管理、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植物。
中国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是亚太地区备受国际遗产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国际、国内对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认知的分歧,是急待厘清的关键问题。现今约有2/3的中国世界遗产都来自于中国风景名胜区系统,其中大部分为名山,目前大多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或双遗产类别。而国际上现有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大多数名山大川大都被认可为世界遗产文化景观,这种现象引起国际遗产界的高度关注甚至质疑。在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之前,中国风景名胜区从未主动以文化景观类别申报登录世界遗产,突显出我们对自身几千年文化发展的、对自然的独特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认知困惑。理论上,国际十分期待中国风景名胜区向世界诠释其根植于中国山水文化的本土文化景观价值内涵;实践中,充分认知文化景观价值是中国风景名胜区及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成败。本文基于“中国风景名胜区是典型的文化景观”的认定,从梳理文化景观价值研究的理论着手,探讨如何认知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价值。
文化景观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景观意义、价值以及解读景观文化性的途径的过程。
文化景观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以Otto Schluter为代表的地理学者,开创性地提出文化在景观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Carl Sauer承继此脉于1920年代开创文化地理Berkeley学派,其广为引用的文化景观定义——“文化族群行为和愿望的代表”,引入了人类学视角,包含了人类行为及思想的内容。同一时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现象学,关注日常生活的方式、习俗以及体验。受此哲学思想的影响,地理学者们逐步将景观看作是符号及象征的知识库,是习俗和价值的表达。1930~1960年代一系列的场所感研究更加关注习俗和传统生活方式如何植入景观的途径。具有洞察力和远见的Franz Boas认为应重视在本土背景中去理解人的行为、信仰和符号象征等社会性的文化特征,景观是文化线索,地方历史研究对文化分析很重要。1970年代之前,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为文化地理学的文化景观概念注入了“文化的、场所的、传统生活方式及习俗的”等价值描述。
1970年代之后,新文化地理学的崛起,景观文化意义研究从描述走向解读。Lowenthal的场所依附研究,深入探讨场所和文化景观价值的领域,认为人类有同过去建立联系的需求,文化景观具有遗产价值,且遗产视角下的场所具有复杂的价值。Altman&Low从六种人与土地的象征性关系中提炼出文化依附形成的场所类别。Hayden引入政治学视角拓展场所依附的内涵,认识到边缘或弱势群体的、朴素的及地位低下的景观具有的遗产价值难以在城市经济和物质环境中保留。Relph努力探究为什么我们认为某个场所具有价值,提出场所认同感和存在性的或活空间的重要。他的研究影响深远,Meinig编辑了解读日常生活景观价值的经典著作;J.B.Jackson考察了美国本土景观;Lefebvre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行为构成的景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