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

 

【书  名】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

【作 者】阎现章  主编

【出版者】河南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G239.29/3710

【阅览室】社科三阅览室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编辑家评传》采用史论结合的形式,力求运用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对每位编辑家进行分析探讨,一方面使传主的编辑史实真实可信,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史料和素材。该书有选择地给几十位具有代表性的编辑家立传,并不仅仅是缅怀他们的不朽业绩,更主要的是希望通过对他们编辑活动、编辑经验和编辑思想的分析研究,更好地为当前的出版事业服务,并给新兴编辑学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自主创建的编辑学,是一门既有东方传统出版文化特色又有现代世界讯息传播价值的新兴学科。

 

这个学科自从作为应用性颇强的编辑专业走进大学课堂,就带有构造多种文化媒介的基础课性质,因为“编辑之为学,非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即能胜任”。胡乔木在1984725日《就试办编辑专业问题复教育部信》(见《胡乔木谈新闻出版》第530页,人民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中明确指出:编辑学要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历史上著名典籍、辞书、丛书、年鉴、一般图书、报纸、刊物等多种传播媒介的编辑经验。他还“建议编辑专业应设辞书学、目录学、校勘学(中国就有这两类的书),编目、标题、注释、摘要、插图、索引等的研究和试验,印刷、出版、发行知识等科目”。教授这么多的编辑经验和知识科目,如果不设置概括性较高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历史知识课程与基本方法技能课程,很难走出编辑学专业教学的第一步。“为促成这个专业”,“使艰难的第一步成行”,乔木同志还建议广泛收集编辑家的回忆录、经验谈之类参考资料,聘请那些从事书、报、刊等多种媒介编辑工作的“博学而热心的学者”,开讲座,讲专题,撰写教学大纲,或“请他们到校兼课”。这些专题讲座,大多是当前现实中编辑出版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性课程。

 

20年前,河南大学就是按照上述思路创办编辑学专业的。1983年先在省内办了两期编辑专业讲习班、青年编辑培训班,请校内外有编辑经验的学者、专家授课。后来在全国几个地方办班,取得了一些经验。1985年暑假,我们还参加教育部高教司在哈尔滨举办的全国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培训班的授课,并考察了北大、南开、复旦等校开办本科编辑学专业的具体情况。随后作出了自己开办编辑学专业的方案,上报请示并筹备招收培养编辑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分别由在学报长期担任编辑工作的三位教授负责招生,六位正副教授负责指导和培养。顺便说明一点,我们的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是1988年为申报编辑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才开始招生的,目的是培养初级与中级读物的编辑实用人才。

 

1986年,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大学出版社和中文、历史、地理、教育系教师联合组建了一个编辑、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编辑学研究室,在老学科的硕士学位点基础上,以课题研究带动编辑学专业教学。为了给学生打好宽厚的编辑学专业基础,我们提出了编辑学理论、中国编辑史与多种传播媒介的编辑实用技能三个方面的研究课题,筹备开设相应的8门专业课程(包括专题讲座课)。同时进行主干课的教材编写,由河南大学出版社负责组织编审出版有关编辑学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教材、专著和相关参考书。

 

岁月匆匆,弹指间,20年过去。从我们编辑专业走出去的硕士生、本科生已近千人。回头一看,由河南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编辑学著作竟有32种!我们仿佛坐在飞速前进的时光机车上,一面向前奔驰,一面瞥视两边的“后视镜”,像成年人匆匆回眸自己的童年,重又看见了20年前编辑学专业草创时期的“老照片”,那简陋的景观,幼稚的自我,踉跄的走步。

 

    传播学中的“后视镜”原理认为,每一种既有媒介都是编辑所要创造的新媒介的“后视镜”。编辑创造媒介的过程从来就是看着“后视镜进行创新的。每一种新媒介的创造生成,都是对旧媒介的补救、改善、积累、叠加和增值。媒介创新的过程,就是编辑人在文化生产过程中,通过方向盘左右不断地“补救”、油门大小不停地“增续”,使车中人的五官、躯体和神经中枢,统统在时间中延伸。

 

    媒介传播的道路同时也在速度中缩短。从泥版书、陶器文、甲骨卜辞、金石鼎铭、竹木简板、帛纸文书、刻印图像和书籍、活字排版机械印刷的图书报刊,直到磁带、光盘、银幕、荧屏以及电子网络出版……“地球村”中的人们,倏然跨越到21世纪——多媒体互动传播无限讯息的网络交流时代——数字化简直不容分说地把古老而分散的编辑出版逼近现代产业的大世界。然而,编辑总是在创新,审理整合新的讯息,缔造构成新的媒介。新的编辑观念,新的出版模式,促使文化发展的历史一页一页地翻转过去,一页一页地积累起来,并连续不断创造出更新的一页。如同轮转机印刷报纸,一张接着一张,又如电脑屏幕上闪示的界面,一个接着一个,但每个界面都是全新的。

 

    回望过去,为的是走向未来。现在我们从32种旧著中选出8种,作为“后视镜”再版印行。这既是对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的纪念,也是对这个专业发展历史的否定之否定——肯定。但为了表明我们现在所达到的编辑出版学研究的新高度,特选出这个群体发表的几十篇学术论文,编成一册,另行出版,以便我们站在后浪的潮头上推着前面的浪涛,奔涌向中国编辑出版学和世界传播学研究的海洋。

 

    从这些论著中,基本上可以看出我们对编辑出版学的新的研究结论:编辑学是一门创造文化媒介的科学,恰如出版学是一门创造大量出版物一一媒介载体的科学一样。麦克卢汉说“媒介就是讯息”,我们也可以说,媒介就是文化,讯息就是传播。我认为编辑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分述为三个,即文化缔构、符号建模与讯息传播,并在这个基础上引申出编辑活动内在的三条规律和三个特点。编辑学又可以说就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东方人创立的编辑学、出版学,与西方人创立的传播学、信息学一样,是同一种学问的不同说法,是同一学说内容的不同语言表述,是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认知方式。而且,中国的编辑学与美国的传播学,还是同一年即1949年出现的学科专业术语,二者在内容实质上没有根本区别,只不过一个使用中国名称,一个使用美国名称。在互有差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实用条件下,一个根植于悠久传统,现正在发展中,只是发展得缓慢一些、单纯一些、文弱一些;另一个没有传统包袱,只求“传媒制胜”的现实应用,却发展得快速一些、丰满一些、强悍一些。目前全球化的历史正处于东西文化交流融会、互动推进的过程中。将来如何,要看我们在各自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过程中怎样把握其价值取向,在建设现代先进文化传媒的征程中,如何进一步自主地从事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在学与术两方面推动我国编辑出版业乃至整个文化传播业全面、充分、健康、快速地发展了。

 

河南大学出版社20年前开始出版编辑学著作的时候,筚路蓝缕,原本没有想到要出那么一系列的“编辑与出版学丛书。后来,书陆续出得多了,慢慢成了出版社的一个品种特色,也算一种专业品牌。2002年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将编辑出版学专业纳入该院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学科专业,加大建设力度并进行拓展性开发。几年来又陆续编写了一些教材和论著,交出版社出版,加上8种再版的旧著,作为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专业系列,一方面纪念这个学科创办20周年,一方面继续发展自主创新精神,开启山林,瞻望前景,走向未来。这套丛书,也将作为一个开放的专业出版体系,长期为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开拓前进的道路。这既是对我国教育与出版相结合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版与教育深度结合的文化创新和出版开发。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