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何处是归程
【作 者】乐黛云 著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I267.1/7221
【阅览室】社科一阅览室
作者简介
乐黛云(1931-),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乐黛云先生虽一生历尽坎坷,但在王国维、鲁迅、吴宓等一代文化先驱的引领下,矢志不渝地耕耘逾半个世纪;尤其在“文革”后率领学人奋勉前行,从而使我国比较文学研究队伍成长为与法国、美国鼎足而三的一支生力军。主要著、译有《比较文学原理》(1987)、《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1987)、Intellectuals in Chinese Fiction(英文版,1987)、《跨文化之桥》(2000),以及散文集To the Storm(英文版,1986)Als hundert Blumen bluhen Sollten(德文版,1986)、《透过历史的烟尘》(1987)等。
内容简介
《何处是归程(精)》中,作者乐黛云以生动的文字记述自己的学术生涯,展示了作者对学术研究的挚爱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傅科曾经断言:个人总是被偶然的罗网困陷而别无逃路,没有任何“存在”可以置身于这个罗网之外。我的学术生涯充满了种种偶然。如今细细想来,偶然既已形成罗网,甚且无可逃脱,那么,这些偶然大概总也体现着某种必然吧;虽然我对必然二字深怀戒心,一辈子祺,认识必然就是自由”这句名言害得好苦!因为,谁都可以宣称自己的意志就是必然,权力是必然,首长指示是必然,领导意图也是必然。只有顺从这些必然,才会得到自由。这个道理我是在后来吃了很多苦头之后才悟出的。应当申明我这里所说的必然仅指那种似有似无,好像在冥冥之中,将各种偶然联成一气的点点线线。如果把某种主体意识通过自身经验,建构而成的文本也看作一种历史,那么,这些点点线线倒说不定可以颠覆某些伟大构架,在一瞬间猛然展现了历史的面目,而让人们于遗忘的断层中得见真实。
我以自己的生命在混沌的时空中将各种点点线线莫名其妙地连成一片,造就了我的历史,这历史属于我自己。我就是我!
乐黛云先生以生动的文字记述自己的学术生涯,显示出作者对学术研究的挚爱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作者详述了自己被打成右派与“文革”被下放时的心路历程,以及新时期经历的思想转变。书稿的后半部分着重记述自己如何走上比较文学的道路,如何艰难地在中国开启一个新的学科,读来启思益智,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