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我弥留之际

 

【书  名】我弥留之际

【作 者】()威廉·福克纳    蓝仁哲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索书号】I712.45/3142(11)

 

内容简介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小说之一,令福克纳一举成名,小说由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视角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被誉为“20 世纪美国长篇小说最出色的开篇”。

 

本书是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纳的成名作,也一度是福克纳本人最为偏爱、最为得意的作品,建构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雏形。福克纳是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加缪、莫言、余华、苏童等作家对其作品推崇备至,并深受其影响。译林版《我弥留之际》力邀著名福克纳研究专家、翻译家蓝仁哲先生倾力翻译,并收录先生万言长序,是蓝仁哲先生遗世之作。

 

《我弥留之际》创作于福克纳创作精力最旺盛的高峰时期,就在他的第一部杰作《喧哗与骚动》出版的同一月(1929 10 月)里,福克纳开始了《我弥留之际》的写作,而且只花了四十七天的时间便顺利完成,同年正式出版。福克纳对这部小说非常满意,在上世纪30 年代甚至一度把它置于《喧哗与骚动》之上,直到1947 年有大学生问到他的哪一部小说最好时,他首先提到的依然是《我弥留之际》,还强调它“更容易读,也最有趣”。当然,福克纳后来对《喧哗与骚动》的评价超出了《我弥留之际》,但《我弥留之际》无疑是福克纳最青睐的小说之一,是公认的福克纳的杰作。

 

《我弥留之际》是否“最有趣”,可能因人而异,而是否“更容易读”,在不少读者眼里,也会是一个问题。表面看来,小说不长,写的都是乡下人,也相当口语化,可是要仔细阅读,稍加思索,便会越读越难,把握不住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作家究竟要表明什么。难怪评论家白丁特认为:“《我弥留之际》可以被读而不能被理解,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可以被感受而不能被分析。”

 

《我弥留之际》可以当作一部家庭小说,一部关于美国南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是福克纳许多家庭小说中的一部。它描写本德仑家的主妇艾迪的死亡和将其遗体运回艾迪的家乡杰克逊墓地安葬的旅程,把全家放在家庭遭遇剧变的时刻。旅途中灾难迭起的典型环境,展现出这个没有爱、失去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家庭悲剧抑或闹剧。但是《我弥留之际》又不仅仅是本德仑一家人的故事,它反映了美国南方的穷苦白人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与道德困境,同时也是南方社会的缩影,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的象征。艾迪·本德仑之死既是她个人的肉体死亡,也是她的精神死亡,还是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死亡。艾迪是一个自私孤独的人,她一生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一辈子都无法同家人、同别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她的“弥留之际”既是她临死的时刻,也是南方传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消亡写照。本德仑一家暴露出来的道德堕落和人性丑恶,发生在这样的“弥留之际”也就不奇怪了。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