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医学不能承受之重

 

【书  名】医学不能承受之重

【作 者】苏佳灿, 王彤 主编

【出版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R-49/4429

阅览室自然阅览室

 

作者简介

 

王彤,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宣传处处长,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苏佳灿,医学博士,材料学博士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首届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总后院校教学标兵、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青年英才科创奖、上海市银蛇奖、上海市育才奖等奖励,兼任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理事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荣立二等功及三等功各1次。

 

内容简介

 

《医学不能承受之重》是一本旨在帮助大众正确认识健康和医学的图书,由21篇故事和贯穿全书的人文导读构成。21篇故事由医学界和媒体界根据真实故事撰写,人文导读由我国著名医学伦理学家孙慕义教授撰写。本书将带我们思考医学、健康、生命这个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健康盲区,厘清对医学和健康的误解。

 

前言

 

曾几何时,那些血淋淋的伤医案屡见报端;曾几何时,那些所谓的“丢肾门”“缝肛门”事件甚嚣尘上;曾几何时,那些似是而非的健康谣言充斥网络。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医学认知的不充分、不准确、不完整,源于人们对医学的过高期望乃至神化,源于人们对医学的风险性、局限性、不确定性了解得太少太少。医学承担了其不该承担的生活之重、期望之重、社会之重、金钱之重……

 

在经历了“温岭杀医案”“哈医大血案”等一系列冲击法律与道德底线的事件之后,全社会痛定思痛,集体反思:今天我们要如何面对医学的不完美?要如何理解医学的不可为?要如何构建理性、和谐、文明的医患关系?如何让医生心无旁骛,不受非医学因素的干扰,专心致志地为病人看病,并为抢救病人甘冒各种风险?

 

怀着这样一种使命感,一群有理想、有专业、有担当、有情怀的青年医务人员和医学报道记者挺身而出,从大量临床案例、医患纠纷和新闻报道中发掘、整理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用或深刻或通俗、或沉重或风趣的语言,告诉大家一个不完美但却真实的医学世界,为医学卸下过重的沉载,让医学不再超重,让医生不再超负荷,让生命得到应有的敬畏与尊重。同时,也让民众拥有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把健康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为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医学之局限与无奈案例的图书,此书从策划到出版,历经近两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年轻、优秀的医生和医学报道记者本身也经历了深刻的思考与嬗变:改变原先的学术训练、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从证明医学的神奇到直面医学的无奈,从技术万能主义走向医学人文主义,用写惯论文、病史或新闻的笔写出通俗易懂、视角新颖、观点独特、引人入胜,兼具医学科普与医学人文双重价值的精彩文章。

 

这本书的诞生,凝聚了一大批医学界内外前辈和大家的关注与心血:原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王一飞教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司长,上海医师协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著名医学伦理学家、东南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孙慕义教授,著名作家六六,知名媒体人胡展奋等,都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巨大帮助。上海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谭鸣,余秋雨先生的助理金克林也为本书的选题策划提出了精辟见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积极的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希望此书的出版,能为人们走出医学认知的重重误区,为理性、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小小的贡献!

 

  编者

  2017年5月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