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字号 标准
玩偶之家/培尔·金特

 

【书  名】玩偶之家/培尔·金特

【作 者】()易卜生 著,夏理扬 夏志权

【出版者】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索书号】I533.34/6022(2)

阅览室社科一阅览室

 

作者简介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挪威语:Henrik Johan Ibsen),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戏剧家、诗人,是欧洲19世纪末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欧洲近代戏剧的奠基人,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一生共创作了26个剧本,以及大量的诗歌、文艺论文、书信。他的戏剧创作,以严峻的真实、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在现代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著名的有诗剧《彼尔·金特》,社会悲剧《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群鬼》《人民公敌》《海达·加布勒》等;其象征性剧作《野鸭》《当我们死而复醒时》等反映其“精神死亡”的思想 。

 

    夏理扬,上海人。现侨居挪威。2003年,获复旦大学英语学士学位,2006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挪威奥斯陆大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涉及易卜生、戏剧表演学、中国戏曲戏剧和翻译学等。她是国际公认的翻译家,在汉语、英语和挪威语之间进行翻译。她已翻译的著作涉及的内容有哲学、中国文化、冥想、瑜伽、小说以及戏剧等。目前在挪威奥斯陆大学易卜生中心任教,并参与翻译易卜生戏剧的翻译工作。

 

    夏志权,1943年,生于南京,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家,诗人。逻辑辩证法的开创者,汉语现代格律诗五种体式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先后出版了《现代诗格律初探》《逻辑辩证法初探》《逻辑辩证法再探》《锺扬诗文集》等著作。

 

内容简介

 

    目前为止中国唯一的全译足本,首次从挪威语原著译成中文并得到挪威官方惟一认证的译本。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经典书籍之一。

 

    李叔同、胡适、鲁迅、巴金、曹禺、田汉、丁玲、陆镜若、陈大悲、蒲伯英、李大钊、郭沫若、茅盾、洪深、欧阳予倩、周璇、金山、赵丹等都深受易卜生的影响。

 

    《培尔金特》为韵文诗体,目前国内的《培尔 金特》译本只有萧乾先生在1981年发表的一个版本。萧先生在他的译者前言里写道:“希望将来有诗人——特别是懂挪威文的诗人,用韵文来译它。”。

 

    1918年,在《新青年》中出版了“易卜生专号”。

 

    易卜生是有史以来极著名的剧作家之一,被称作“世界现代戏剧之父”、“中国话剧之父”。

 

    易卜生的戏剧曾似狂飚一般席卷“五四”剧坛。《玩偶之家》曾被称为“十九世纪女性宝书。”

 

    1935年被称为“娜拉年”。王苹、赵丹和蓝苹曾多次出演娜拉,自此“娜拉剧”蔓延到全国,盛况空前。

 

    《玩偶之家》(Et Dukkehjem)是挪威戏剧家亨利克 易卜生创作的戏剧作品,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宗教、教育和家庭关系提出挑战,揭露了在所谓的“幸福”、“美满”等表面现象下掩盖的本质,并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培尔·金特》(Peer Gynt)是易卜生所有剧作中极具有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以及阐释空间的一部诗剧。它通过纨绔子弟培尔·金特放浪、历险、辗转的生命历程,探索了人生是为了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的重大哲学命题。通过培尔的历险和流浪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复杂和多重性格的人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光怪陆离的生活风貌。该剧反映的虽然是严肃的人生主题,但具有鲜明的讽刺喜剧特点及舞台闹剧因素,是国际戏剧舞台常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易卜生戏剧敢于面对真实的人生,他的戏剧具有很大的启蒙社会的思想意义。易卜生主义代表我的人生观,代表我的宗教。——胡适

 

    瑰才卓识。——鲁迅

 

    希望将来有诗人——特别是懂挪威文的诗人,用韵文来译它。——萧乾

 

    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勃兴,尤必须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振其自我之权,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李大钊

 

    《俳优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专论《伊蒲生之剧》,称易卜生为“莎翁之劲敌”。——陆镜若

 

    易卜生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里,就引起了巨大的波澜,新的人没有一个不狂热地喜爱他,也几乎没有一种报刊不谈论他,在中国妇女中出现了不少的娜拉。易卜生的戏剧,在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中,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鲁迅有名的讲话《娜拉走后怎样》(1923)、《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就是例证。女作家白薇的三幕剧《琳丽》(1925年商务印书馆),也很显然是这样思想下的产物。——阿英

 

    新文化运动期的黎明,易卜生给旗鼓喧闹的介绍到中国来了。——余上沅

 

    民国初年进步男女共同向往的典范。——袁振英

 

    受易卜生甚大影响的我们——在写剧的诸方面,从目的内容到技术,都曾向易卜生学习。——洪深

 

    易卜生这个名儿,萦绕于青年的胸中,传述于青年的口头,不亚于今日之下的马克思和列宁。——茅盾

 

   我认为秋瑾所走的路正是《娜拉》的答案。——郭沫若

 

   要做一个“中国未来的易卜生”。我除热心做文艺批评家外,热心做Dramatist。我尝自署为A budding Ibsen in China可就晓得我如何妄僭了。——田汉

 

   外国剧作家对我的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我为他的剧作谨严的结构,朴素而精练的语言,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所发出的锐利的疑问所吸引。——曹禺

 

   立志要做娜拉那样的人。——周璇

 

   易卜生所宣传的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可以在五四时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反封建的一个思想武器,可以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争取个性解放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参考。——朱文华

 

   《玩偶之家》用活生生的娜拉的形象,向社会发出了关于“人的价值”的呼喊:人不是玩偶。——鲁萌(海南大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娜拉的出走,象征着娜拉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挑战。——吴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作品,不管是莎士比亚的还是易卜生的,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演,原因就是不同时代的人和不同风格的导演能够从里面开掘出特别的东西和对当代人有影响力的东西。——刘晓江(导演)

 

   能打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之心的,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石琴娥

 

   培尔·金特是世界文学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远胜过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易卜生非常欣赏他)。狄更斯、托尔斯泰、司汤达、雨果、甚至巴尔扎克,他们笔下没有一个人物能像培尔·金特那样朝气蓬勃、精力过人,又肆无忌惮。培尔·金特为易卜生而生,易卜生也为培尔金特而存在。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纯正戏剧底惟一目的就是引起种种人生问题。——陈大悲

 

   凡是有益的娱乐,都可以说是有教化的意味。——蒲伯英

 

   易卜生的戏剧不管有怎样……却反映了一个即使是中小资产阶级的但比起德国的来却有天渊之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还有自己的性格以及shou创的和独立的精神……。——恩格斯

 

   译者序

 

   《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于1879年发表的一部三幕剧。同年12月,该剧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首演。《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在世界戏剧史上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该剧描述了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的过程,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该剧因为有这样的结局,在出版之初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议。一个多世纪以来,这部著名戏剧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经久不衰。为女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18年,在中国,《新青年》甚至还出版了一个“易卜生专号”。“五四”运动期间,易卜生的戏剧被“五四青年”奉为救国的良药——《玩偶之家》尤其被推崇,而其中国化的意义阐释,又直接导致了“五四”时期“所有价值观念的变革”。易卜生以其《玩偶之家》拯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空前繁荣。从该剧的第一个中译本发表(1918)至今,已有十几个中译本陆续问世,并多次被搬上舞台。从20世纪20年代起,《玩偶之家》便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

 

   《培尔·金特》(1867)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在他39岁时发表的一部五幕诗剧。易卜生一共发表过两部诗剧,另一部是1866年的《布朗德》。两部诗剧都是他在旅居意大利期间所作。1862年,易卜生所在的卑尔根挪威剧院破产。那年夏天,他前往挪威西部采风,搜集挪威民间的神话和童话故事。当时正值挪威的民族浪漫主义运动兴盛期,有不少作家和历史学家从挪威的民间口头文学传统中寻找本民族的文化根源。《培尔·金特》一剧的许多内容都取材于挪威的民间传说。《培尔·金特》一经发行就被抢购一空;出版后的第一个月内就再版发行。然而,剧评家们对该剧的评价并非都是正面的。许多评论家对该剧的体裁和内容提出了质疑。丹麦著名剧评家戈奥格·布朗德斯称这部诗剧“既不美,也不真。”该剧的再版直到1874年才售罄;九年后才在挪威首都克里斯蒂安尼遏剧院首演。埃德华·格里格为首演谱曲。

 

   易卜生在给他的德文翻译路德维格·帕萨格的信中写道:“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认为《培尔·金特》对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以外的人来说,是最难懂的。”然而,《培尔·金特》却是易卜生所有作品中上演最频繁的剧本之一,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但是在国内,《培尔·金特》的演出频率很低,这和它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时间较晚有关。与《玩偶之家》介绍早、译本多的特点不同,目前国内的《培尔·金特》译本只有萧乾先生在1981年发表的一个版本。萧老前辈在他的译者前言的最后写道:“希望将来有诗人——特别是懂挪威文的诗人,用韵文来译它。”我们此次合作正是为了实现老前辈的愿望,两位翻译中一位是精通古典和现代诗词的诗人,另一位是懂挪威文的易卜生学者。您手中的这个译本是直接从挪威文翻译成中文韵文的诗剧《培尔·金特》。译文一韵到底,多处还译成了绝句和现代抑扬体诗歌。

 

   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易卜生的作品多年来一直是从英语转译汉语的。这其中发生的错误不胜枚举。就连国内公认的某些翻译大家和老前辈,也难免因转译而无法将易卜生剧作的原意准确传递给读者。这种由转译而造成误译的情况并非中国独有。所以,挪威奥斯陆大学的易卜生中心于2009年成立了一个叫作Ibsen in Translation的项目组,聘请了通晓挪威文等八个语种的翻译者,一同将易卜生后期的十二部戏剧进行重译。我们有幸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目前问世的这本《玩偶之家》、《培尔·金特》正是我们在参与这个项目时所翻译的,我们使用的原版都是挪威语的初版。翻译期间,翻译成员汇集一堂,与易卜生戏剧专家共同商讨生僻晦涩的字句,切磋翻译难点。几经修改,这部首次直接从挪威文译成汉语的《玩偶之家》、《培尔·金特》终于问世。在此,我们要感谢项目组的全部成员,特别是挪威奥斯陆大学易卜生中心主任弗洛德·赫兰德(Frode Helland)教授、奥斯陆大学汉学家艾皓德(Halvor Eifring)教授、复旦大学北欧文学研究中心孙建教授和南京大学北欧中心何成洲教授对我的帮助。翻译中难免有失误与不妥之处。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字号设置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