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中国京剧小史
【作 者】徐城北 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索书号】J821/2841
【阅览室】中校区文科阅览室
作者简介
徐城北(1942—),重庆人。研究京剧文化和京城文化的知名学者和作家。已出版各类著作近百部,主要作品有《老字号春秋》、《品戏斋夜话》、《京剧与中国文化》、《中国京剧小史》和《梅兰芳三部曲》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京剧的发源讲起,一路谈到行当的诞生、科班的情况、旦行的崛起,再到一九四九年后戏曲所面临的种种时代挑战,我们从中除了看到京剧的历史轮廓,还看到诸多光彩照人的名字,以及他们令人唏嘘的人生起伏。这本书对于已经喜爱京剧的人可以是一个饭后的余兴消遣,对于那些不太了解京剧的人,这也是一本极为易读的、好的入门读物。
自序
我是个从不写史的作者。从小就见过赫然的《联共(布)党史》,也还在中学时代认真读过几章。后来发现不必这么认真了,不仅“布”成为历史名词,而且他们的国家也没了。于是我坚定了这样的信念:搞艺术的人,就真诚地投入到实践中去吧;要写,就写你实践的体会,对了就肯定,错了再改回来。后来,我有一些师友参加了《中国京剧史》四大卷的编撰,前后消磨了有十年光阴,一层层地撰写,一层层地审定。原本有些创新性的观点,最后也被磨平了才定稿。师友殚精竭虑搞了这么久,有人临终还没看见校样。
我幸亏工作于中国京剧院,是一个专注搞实践的地方。我比较注意单项史:行当的历史,流派的历史,编导的历史,乃至京胡的历史。没有人强迫我参与正史的编写,但我的一些主流见解,却时常因单项见解触发而成。我形成了自己的写作思路:从艺术实践中的事儿起笔,写着写着涉及单项史,单项史汇集多了,也就增加了对正史的思考。
我是一名幸运的写作者,勇敢地写实践,怕碰上不得不“骑墙”的事情。幸好我还没遇到那样的尴尬。但我心底总有一种隐隐的感觉:一写了史,这作者也就快完了。思想再难活泼,甚至生命也走向僵死。幸亏我弄的是小史,我的出发点就是记录一些生动与快乐,一些“玩着的”艺术实践。希望您读它能够兴味盎然。写完这本书我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只有那里才有虎虎生气,才可能萌发才情与智慧。今天我写它,主要是依据个人后半生的经历,努力追溯以前的事情,有些是书上讲的,很多则是演员们说的。我这个人一向就“小”,没有任何的官职与兼职,接触到的自然也就是这些小的单项史。但我力求小中见大——从诸多小史去显现正史。这是我最终答应写这本书的初衷。
这次写它很快,真有些顺流而下的感觉。遇到障碍时,我立刻参见其他的读物,也会打电话与朋友探讨。我所根据的,是我幼年从听戏开始对这门艺术的感觉;是我离开北京去新疆、河北十五年间对京剧的思念。当然,更是我在中国京剧院十五年的工作经历,以及近年摸索京城文化时对它的遥想。多从京城文化上想一想,京剧文化就多了一层底蕴。
这本京剧小史让我概括成四章。我很用心地写了出来,欢迎大家批评。
作者
起笔于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四日
书摘
程砚秋唱腔婉转
程砚秋的唱法独出心裁,与众多旦行的大路唱法都不一样。程砚秋个人经历也不一般,他吃苦实在太多,成就也就不一般了。程砚秋比梅兰芳年轻10岁,幼年家贫,吃苦很多。从这一点看,对他学戏就很不利,尤其是青年时期嗓子倒得很苦(男性演员在十二三岁时的变声,称为倒嗓),形成一种很难再唱旦角的鬼音。后来,梨园内外普遍认为“祖师爷没赏你戏饭”,劝他不要再当演员,不妨改行为别的旦角梳头或场面上学一种乐器。程砚秋没有听从这些劝告,后来得到前辈王瑶卿的辅导,终于练出一条低回婉转的嗓子,他自己艰苦练声,终于练出一种新腔。北京观众还算对得起他,依然买他的票,承认他唱的叫“新腔”。这么着听了将近十年,人们看法才改变了,承认他唱的是“程腔”。
初,程砚秋拜师梅兰芳,成为梅兰芳弟子群中的普通一员。等程砚秋渐渐成名,他开始走如同老师梅兰芳一样的艺术之路:编适合自己的剧本,辅导自己的同台演员,从仅能唱“程腔”发展到社会上承认有了“程派”。他的路走得比梅兰芳还急,但大体上是成功的,他更找到从政治上与文化上支持自己的人。他开始广收徒弟,开始“程派”的流传,并且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几次与梅兰芳唱的对台戏。第一次在北京前门外,是偶然碰上了,结果各唱各的,打个平手。第二次在上海,打的时间很长,并且此起彼伏,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大。梅兰芳在“中国”,程砚秋在“天蟾”,双方阵容齐整,剧目也很硬。双方都客满,但“天蟾”的座位远多于“中国”。两边的老板是一个,他乐于看到这个局面,打得越厉害越好。第三次在50年代,依然在上海,程砚秋正在唱戏,但营业不佳,这时梅兰芳率领自己的戏班从武汉转向了上海。如果再遇上,程砚秋这边就必定惨败了。周总理及时发现,派人把梅兰芳拉开,请他慢一点到上海,让程砚秋唱完一期得以离开。从30年代以后,梅派与程派成为京剧旦行中最重要的两个流派。从40年代开始,梅、程之间就不断打对台,有时是无形中碰出来的,有时甚至是政治上的权势人物(如蒋夫人宋美龄)给“提倡”出来的。既然遇到这种情况,双方也只能沉着应对。头一次遇到,双方或许还有些不适应;等再度相逢,两边就从容应对,甚至谋求那不无审美意义上的自由了。梅程对垒已经成为梨园的一桩美谈。
程砚秋唱旦角,但性格豪爽,喜欢喝黄酒,吃饭上也少节制,这让他付出了代价:四大名旦中他本来最年轻,结果反倒第一个辞世。程砚秋去世得太早了,作为中学生的我,四大名旦中我唯一没看过的是他程砚秋的戏,这是我人生的一大憾事。程宅离我父母家很近,我母亲访问他之后三天,他就带着学生王吟秋到我家回访。我母亲在机关,我也上学,唯独便宜了我家老保姆。晚上她一再回忆程先生:“那个胖啊,几乎坐进沙发就再站不起来,要不是他那学生站在对面使劲拉他……”老保姆是河北三河县人,在北京服务了一辈子,有幸接触到梨园两大名人:头一个是他程砚秋,第二个时间就晚了——是我到京剧院上班后,有一天袁世海打电话找我,是老保姆接的,她这个兴奋啊,从屋子冲到院子里:“徐城北!接电话!是袁世海找你!”